許多北京商人禮節周到,有時似乎讓人覺得他們所經營的不是生意,而是一份禮儀。像北京那些知名的老字號商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禮節規矩和待客之道。這些底蘊深厚的規矩足夠讓一個學徒學上幾年的。
北京商人知書達理、和氣生財的生意經,還常常體現在商家之間的競爭中。北京商人中很少有魚死網破、你死我活的殘酷競爭,他們更推崇的是同舟共濟、和平共處。比如,同處王府井大街的同升和鞋店與和盛錫福帽店毗鄰而居,但多年來卻相安無事,原因就在於他們能夠做到“以和為貴”。
投身商海,難免與人有口舌之爭,然而聰明的商人倡行以和為貴,盡量避免爭論,贏得別人的好感,因此在商海中就不再孤立。
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羅吉斯在《如何做人》一書中強調:“當我嚐試去了解別人的時候,我發現這真是太有價值了。我這樣說,你或許會覺得奇怪。我們真的有必要這樣做嗎?我認為這是必要的。在我們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大部分的反應是評估或判斷,而不是試著了解這些話。在別人述說某種感覺、態度和信念的時候,我們幾乎立刻傾向於判定‘說得不錯’或‘真是好笑’、‘這不正常嗎’、‘這不合情理’、‘這不正確’、‘這不太好’。我們很少讓自己確實地去了解這些話對其他人具有什麼樣的意義。”這是因為我們善於以自我為中心,過分地相信自我的標準,所以在生活中我們遭遇太多的爭論,造成了太多心與心的嫌隙。
為了減少這種心與心的嫌隙,我們在做人辦事時,應講求和和氣氣,有損人麵子的事情一定不要做,有損別人麵子的話則一定不要說。這樣,當請別人給你辦事時,別人才不至於拒絕。作為生意人,想要求財也必須以和為貴,這是商人必須謹守的商業原則。
生意經
聰明的商人倡行以和為貴,盡量避免爭論,贏得別人的好感。朋友是最大的無形資產有人說,北京人的人際關係是最有“人情味”的,這無疑是受到了淳厚的北京民風的影響。在人際關係中,他們世世代代都遵循著中國傳統觀念中“禮之用,和為貴”和“中庸之道”的準則,以保持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最終達到生意的和諧。
早些年去過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有很多的四合院。在這些四合院當中,相互沒有血親關係的幾個家庭生活在同一個空間,彼此之間互相照應,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形成一種友善和睦的人際關係。這種生活方式最容易使人產生感情,而且這種感情世代相傳,形成一種穩固的文化心理,而遷入北京的外地人也很容易融入到這種親和的氛圍之中。
雖然現在的高樓大廈代替了古老的四合院,然而這種人情文化沒有變,而且一直延續著,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
在商場上,北京人做生意非常看重友情,他們把人際關係看得很重,他們認為友情的相互滲透、彼此交流是維係良好生意關係的最佳方式。例如,在吃飯問題上,幾個北京生意人一起去飯店吃飯,幾個人總會爭著付錢,常常出現相互之間各不相讓、都要交錢的情況。
在生意場上,北京人認為,“騙朋友僅是一次,害自己卻是終身”。因此,他們為人古道熱腸,急人所難,樂於助人,處處替別人著想,無微不至地關心生意朋友,並且常常不圖回報。
北京著名企業家李建忠在談起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我認為一個人不可缺少的是信譽,對於擁有最大財富的人,朋友是最大的無形資產。要恪守信譽,真心實意交朋友。”
2000年,在北京某市區的拆遷改造工程中,李建忠交了很多百姓朋友。事情是這樣的,在這次拆遷過程中,很多百姓希望通過拖延搬遷時間來挾製工作的進展,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堅持原則與靈活應用是李建忠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矛盾當然要盡量去化解,但要寬宏大量。針對困難家庭給予適當照顧是李建忠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他到每一家去做動員工作,聊天是北京人溝通的最好方式。於是這個矛盾輕鬆地解決了,他同時還交上了很多的朋友。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李建忠創下了20天裏順利拆遷2400多戶的紀錄。
直爽豪放是北京商人的性格特點,無論生意成交與否,北京商人都會熱情地招待你,隻要你拿出自己的真誠,他們也必然會拿你當作真心的朋友看待。但北京商人也不習慣片麵接受別人的恩惠,他們非常注重“禮尚往來”的交往方式,而忘恩負義的行為則一向為北京商人所不齒。
生意經
對於擁有最大財富的人,朋友是最大的無形資產。高素質帶來高效率有人曾這樣說,在北京,隨意扔一顆石子,砸著的都可能是博士。的確如此,北京是一個巨大的人才庫。這裏彙聚了中國最有影響力、最有權威的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這裏也彙集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據粗略統計,北京目前至少有100多萬個擁有自己資產和雇工的老板,而且這種趨勢還在迅猛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一些新辦的民營企業中,絕大多數老板都是年輕人,而且文化水平也很高,很多都持有碩士、博士學位。這些主要從事科技、信息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的商人群體,可以稱得上是新時代的中國儒商。
這些從知識分子轉化而來的北京商人,文化層次高,信息較靈敏。他們有著豐富的市場知識和現代經營管理理念,一旦經過實踐的磨煉,往往很快就能夠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由於知識水平高,又有現代經營管理知識,尤其是他們神通廣大,與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員們有著廣泛的聯係,因此新一代北京商人多不同於那些從工廠作坊裏走出來的私營企業主和個體戶。他們戴眼鏡,西裝革履,手提筆記本,或準備把自己的發明產品化,或到某一部門去公關,或為某一地區或企業進行策劃,他們是京派商人中的驕子。
大家熟知的“五筆字型”發明者王永民便是這一群體中的代表。1989年,王永民與朋友創辦北京王碼電腦公司,僅用4年的時間,公司就發展成為國內著名的優秀高科技企業。王碼技術產品享譽海內外:王碼480桌麵辦公係統被評為中國計算機界十大新聞,獲國際藍帶大獎;王碼900家用電腦被國家專利局授予專利;王碼電腦1993年度有3項技術被列為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企業規模從成立初期不到10人的小公司,發展成為擁有1個軟件中心、3個產業基地、18家分公司、2個海外分公司、200餘家經營培訓網點,技工貿一體化的公司;公司的年產值連續3年實現當年翻兩番。
“中國空氣產業之父”何魯敏也是新京商的代表。北京亞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魯敏畢業於清華大學熱能係,是一位碩士研究生,曾在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做研究工作。從日本進修回來後,他毅然決定辭掉公職,扔掉鐵飯碗,白手起家,創辦亞都建築設備製品研究所,並研究出中國第一代超聲波加濕器——亞都加濕器。沒過多久,亞都加濕器以價廉物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亞都”還得到了在京的外國消費者的首肯和青睞。外國駐華使館、外國大公司駐華辦事處都紛紛用起了中國產的“亞都”。
北京商人除了具有現代經營管理知識外,還注重文化的修養,重視精神層麵的追求。在北京,到處都有大大小小的書店。西單圖書大廈和王府井書店每天都迎接著絡繹不絕的買書者和看書者。另外,像國林風、風入鬆、萬聖書園等特色書店,每天也在迎接著摩肩而至的文化人。這些人早已把讀書作為一種享受,把追求文化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生意經
北京商人有著豐富的市場知識和現代經營管理理念,一旦經過實踐的磨煉,往往很快就能夠獲得事業上的成功。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著名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千百年來,無數事實也證明了這句話的正確性。知識是光明和熱!是勇氣和鋼!它使奴隸變成巨人,把弱者變為強者;它能夠照亮黑暗,穿透愚昧,驅逐恐懼,它永遠都是進步、勝利的象征。
北京商人崇尚知識,尊重人才,他們深切體會到,進入21世紀,無論是經濟發展、民族進步、國家富強以至人類文明的提升,都仰賴知識。一個想要成大事的人,先要豐富自己的知識。
有“打工皇後”之稱的北京商人吳士宏是IBM中國區前任總經理。她最初隻是北京椿樹醫院裏的一個不知名的小護士。用吳士宏自己的話說,十幾歲之前她除了自卑地活著,一無所有。
一場大病之後,吳士宏忽然覺得,不應該毫無意義地生活下去,應該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些,體驗一番成功者的感覺。於是她花了一年半的時間,自學了大學英語,後又攻讀了高校英語專科。就在英語專科還差一年畢業時,吳士宏參加了IBM公司招聘會,經過激烈的競爭之後,幸運的吳士宏順利地通過了“嚴密的網眼”。吳士宏就這樣成了這家世界著名企業中的一員。
在IBM工作的最初日子裏,吳士宏扮演的是一個卑微的角色,沏茶倒水,打掃衛生,完全是腦袋以下肢體的勞作。有這樣一件事,給吳士宏帶來了很大的觸動:有一個資格很老的香港女職員,動輒支使別人替她做事,初來乍到的吳士宏自然而然地成了她驅使的對象。有一天,她滿臉陰沉地衝吳士宏吼道:“如果你要喝我的咖啡,麻煩你每次把蓋子蓋好!”她以為吳士宏偷喝了她的咖啡,這是對吳士宏人格的汙辱。吳士宏頓時渾身戰栗,像頭憤怒的獅子,把內心的壓抑徹底地爆發了出來。事後吳士宏下決心: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管理公司裏的任何人,不要說香港人,即使是外國人也不例外。
吳士宏想著要改變現狀,想要擁有權力,想把自己由低處帶到高處上來。她很快就付之行動,采取的方法是每天多花6個小時用於工作和學習,她吃力地研讀市場分析方麵的著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同一批聘用者中,吳士宏第一個做了業務代表。接著,同樣的付出又使她成為第一批本土的經理,然後,吳士宏又第一個成為IBM華南區的總經理。這是她用努力換來的,更是知識成就了她。
當吳士宏選擇了微軟時,微軟公司的上司對吳士宏說:你就是為微軟生的,微軟公司虛席以待,“微軟(中國)公司總經理”這一職位為你等了將近半年。當時的吳士宏感激的不是微軟公司的上司給了自己機會,而是為自己的徹夜苦學換來的知識感到欣慰。
知識使一個弱女子變得如此強大。吳士宏心裏明白,是知識使她拋棄了十幾年來生活的自卑,是知識使她徹底擺脫了那種被人呼來喚去的沏茶倒水受汙辱的生活,是知識使她改變了命運。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知識成就了“打工皇後”。看來,一個人的成功,不是用蠻幹換來的,不是機遇送來的,而是由知識創造取得的。
生意經
一個想要成大事的人,先要豐富自己的知識。獨辟蹊徑,捕捉商機尋找商機、把握商機,是企業做大做精的前提。北京商人天生就具備發現商機的優勢,他們不僅能夠發現商機,還懂得如何改變自身以適應商機、發展商機。
以前很多人認為早期的國產電影發源於上海,其實不然,中國第一批國產電影是在1905年,由北京商人任慶泰的豐泰照相館拍攝製作的。
1892年,任慶泰在北京琉璃廠土地祠開設了豐泰照相館。這家照相館是北京第一家由中國人開辦的照相館,有技師、學徒十多人,除了照相業務外還兼營照相器材。豐泰照相館的經營力求突出特色,其拍攝的合影和“戲裝照”聞名京城,特別是該館發售的戲曲名伶照片更是頗受北京各界的歡迎。
20世紀初,曾有人從國外帶回一些無聲電影來北京放映。北京的一些戲園開始放映電影,但這還不是正式的影院。任慶泰從自身的經曆中感受到,電影這種新的文化產品中存在著無限的商機,是一個值得大張旗鼓投入的行業。
1905年,任慶泰拍攝了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也是中國人自己攝製的第一部影片。影片當時是在豐泰照相館廣場上的日光下拍攝的。由於當時沒有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攝影機是固定的,演員在攝影機前表演,在膠片置換之間演員必須保持原樣不動,等換上新膠片後再接著表演。《定軍山》的拍攝前後曆時三天,共成影片三本。
從1906年開始,豐泰照相館陸續拍攝了京劇演員俞菊笙、朱文英、許德義及俞振庭演出的《青石山》、《豔陽樓》、《收關勝》、《白水灘》、《金錢豹》等劇目中武打和舞蹈動作較多的片斷,通過電影藝術把中國國粹的巨大魅力表現得栩栩如生。這些影片上映後受到各地觀眾的熱烈歡迎,豐泰照相館也成為中國最早的電影製作機構。
商機固然無處不在,但並非人人都能發現並且把握住它。有時候,你甚至會在尋找的過程中與其失之交臂。因此,在經營過程中,我們必須善於發現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