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京商——靠打政治牌積累財富(1 / 3)

地處“天子腳下”,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使北京商人充滿了自信。在崇尚政治的背景下,京商養成了一種重背景、重身份的經商傳統。此外,北京是名臣名士集中之地,其獨特的文化土壤涵養了京商這一群體,並使之成為國內商幫中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典型群體。正因為具備了這種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蘊,京商在經營中更講究誠信守法,和氣生財,以德經商,用仁心換人心。這種經營文化的特質與質樸、厚重的老北京文化相交融,最終形成了具有獨特內涵的京商文化。

權力資本的奧妙北京人對政治的關心是世界聞名的,他們對政治情有獨鍾,一位旅京的外地商人感慨地說:“北京人簡直個個都是政治家。”因此,有人說,北京人是純正的“政治動物”。

北京人對政治的熱情是沒有職業之分的,上至高檔商務大廈裏的著名企業老總,小至街頭巷尾的小販,即使是一名普通的出租車司機,仍然會被在外地人看來不會帶來任何實際利益的政治激情所感染。政治就像北京人生活中的鹽,沒有它,北京人的生活就會變得寡然無味。

由於政治情結的心理纏繞,北京人儼然像是政治家,朋友聚會就像是政治家沙龍。北京人侃起國家大事、政治形勢來,猶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因此,有順口溜說,“北京人侃主義,廣東人談生意”。北京人滿腦袋都是最新最全的政治新聞,胸中存的是獨到的政治見解。於是有人戲言說:在北京街頭,隨便挑幾個生意人,其政治水平都夠得上外地縣長一級的水平。

北京商人做生意時,多喜歡帶點官味,愛打政治牌。不少北京商人與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員有聯係,路子廣,信息靈,他們熱衷於做大買賣,而且往往都能獲得成功。

從曆史發展上看,北京的商業更多的是一種權力商業。紅頂商人曾是北京商人的代名詞。在過去,從皇室到小吏,往往都利用手中的權力撈錢,京都生意場往往都是官商氣派。即便是到了現代,官商仍然是京商的一大顯著特點。

1988年,當時的四通董事長在談到北京的經商環境時曾這樣說:“北京的市場經濟是移植過來的,它沒有土壤和根基,是先結果,後長根,再完善其枝幹,有點像樹上掉下來的葫蘆,頭重腳輕。”就在他說這話的時候,北京已經有一批有著特殊背景的富翁。他們大多是1985年推行價格雙軌製以後下海的,與權力圈內的人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更有的原本就是政治官員。在80年代,由於北京商人憑借權力資本,瓜分價格雙軌製帶來的巨大差價,因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積累了巨額財富。這類商人也就是我們說的“官商”,或“紅頂商人”。

隨著後來的“股票熱”、“房地產熱”,又為北京催生出一批規模更大、財富更多、權力和金錢結合得更為巧妙的官商,也讓紅頂商人成為京商的代名詞,牢牢印記在人們的腦海中。

生意經

由於北京商人憑借權力資本,瓜分價格雙軌製帶來的巨大差價,因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積累了巨額財富。

幽默感也是製勝的武器幽默往往是有知識、有修養的表現,是一種高雅的風度。大凡善於幽默者,大多也是知識淵博、辯才傑出、思維敏捷的人。他們非常注意有趣的事物,懂得開玩笑的場合,善於因人、因事不同而開不同的玩笑,能令人耳目一新。正如美國文豪馬克·吐溫所說:“幽默,是地球上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拒絕接受的財產,幽默使智慧的機器靈活。”

在外國人的眼裏,中國人缺乏幽默感。假如有一老外與某個中國人談話過程中,一旦發現這人有幽默感,哪怕是些小幽默,老外也會張開大嘴驚呼:“中國也有幽默的人?”其實中國人是很幽默的,尤其是北京人,他們可謂是中國人中最具幽默感的一群人。北京人的聰明之處,不僅在於日常生活中具有幽默感,而且在於他們還將幽默用於商務活動中,並成為一種製勝的武器。

以前,老北京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家酒店,一家在門上張貼廣告,上麵寫道:“本店以信譽擔保,出售的完全是陳年好酒,絕不加水。”另一家的寫道:“本店出售的陳年好酒,摻水10%,如果不要摻水請預先聲明,但飲後醉倒與本店無關。”結果,聲明“絕不加水”的酒店門可羅雀,而聲稱摻水的酒店卻門庭若市。同樣的酒店,相似的廣告,結果卻大相徑庭,這說明幽默所帶來的力量之大。

北京人在與人談生意時,倘若他要批評或反駁對方,通常不會采取鋒芒畢露、相互攻擊的語言,而是采取委婉、含蓄的幽默語言,達到既批評對方,又不至於破壞雙方關係的效果。北京某超市有一員工發現顧客在挑選青菜時,把外麵稍老、稍黃的菜葉都給剝掉了。這位員工很聰明,他提醒顧客說:“先生,請小心,別把菜葉有效期碰掉了。”這位顧客一聽,明白其意,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員工有意把發生的事情說成防止發生的事,把有意的“剝”說成“碰”。巧用“碰”的概念,不但糾正了顧客的不當,而且還保全了顧客的麵子。

在進行商務活動時,有一些聰明的北京人故意說些對某些詞語的意思曲解的話,以造成詼諧風趣的語言特色,從而增添一種輕鬆愉快的洽談氛圍,使對方樂意接受自己的意見。

有一位很漂亮的北京小姐去商場買裙子,一連挑了五六件,但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她還有繼續挑下去的意思。這時售貨員有些生氣了,小聲地嘀咕起來。那位小姐聽見了,轉過頭來輕聲地說:“你們商場的服務規範中不是說百問不煩,百挑不厭嗎?我才挑了4次,離100次還差96次呢。”售貨員說:“如果你真的挑100次,我們就不用做生意了!”小姐說:“哪會呢!如果我挑100次,自己也非得累死不可。我建議你們商場還是將服務公約改為十挑不厭吧,我們顧客沒有精力完成100次。”售貨員聽後,忍不住笑了起來。這樣一場即將發生的矛盾就轉化為一次輕鬆幽默的對話了。

對於商人來說,幽默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它必須建立在豐富知識的基礎上。一個人隻有具備審時度勢的能力和廣博的知識,才能做到談資豐富,妙言成趣,從而做出恰當的比喻。因此,要培養幽默感,必須廣泛涉獵,充實自我,不斷從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收集幽默的浪花,從名人趣事的精華中擷取幽默的寶石。

生意經

幽默,是地球上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拒絕接受的財產,幽默使智慧的機器靈活。注重質量,講究誠信北京人非常實際,不論他們做什麼,都給人一種務實的感覺。他們崇尚真誠的人際關係,待人坦誠,不欺不詐;他們鄙薄奸詐不實的作風,具有一種君子風度。

在北京,整個城市風貌都表現出樸實無華的風格,商界更是如此。誠信是北京商人十分重視的一種基本商業行為規範。比如,人們在商店和市場買東西,貨主要價都很實在,很少出現漫天要價的情況,而且價格比較一致,能夠做到市無二價。

北京商人與人接觸時,不論相識與否,都會坦誠相待,不存爾虞我詐、相互提防之心。全國各地來過北京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和北京人打交道比較放心。

北京商人非常講究誠信。北京商人不會貪圖眼前小利,他們往往更重視長遠利益。這也許就是人們所說的北京商人的大氣。北京商界出現過不少曆時逾百年而越來越興盛的企業,講求貨物品質、誠信待客的經營方針是這些“老字號”生存發展的宗旨。

“同仁堂”是中國醫藥界的一塊金字招牌。三百多年來,雖然曆經風雨滄桑,但同仁堂一直生生不息,在各國醫藥公司逐鹿中華大地的今天,仍然不斷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同仁堂有什麼奧妙使自己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呢?“仁、德、誠、信”是同仁堂永葆青春的法寶。在經營中,同仁堂最起碼的要求是不少分量,不售假劣藥。

無論在同仁堂藥店裏,還是在車間裏,都會有這樣一幅訓規:“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省物力。”概括地說,就是同仁堂在製藥過程中,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嚴格遵守工藝流程和操作規範,不得偷懶耍滑;在配料過程中,真材實料,誠實無欺,嚴格遵守質量標準和配比規定,不得摻雜使假。這是中國傳統商業文化和醫藥道德的集中體現,也構成了同仁堂傳統道德文化的精髓。

從古至今,同仁堂人始終不折不扣地恪守這一戒律,從組織貨源、藥材鑒別、質量檢測,到各道生產工序,再到合格出廠,建立了多級質量保障體係,層層嚴把質量關,視質量為效益,視質量為生命。即使在市場緊缺、藥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同仁堂也一如既往,絕不以次充好,絕不降低質量要求。正因為這樣,同仁堂的藥才真正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得到市場的認可,才打造了同仁堂的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另外,許多北京商人無論買賣大小,都一視同仁。王府井的同升和,其百問不煩、百拿不厭的服務態度素有盛名。《菜市口》的作者許衿文寫道:菜市口的店鋪,隻要你進去,無論是隻買一兩個銅子的茶葉,總也好好的招待,臨走時還說聲“回見”。正是他們這份敦厚親善的形象,實在讓很多外地人難以忘懷。

北京有許多全國馳名的商品,這些經營者為了方便外地顧客購買攜帶,總會無償提供各種美觀而實用的包裝用具。在客人選購商品時,店員們都會態度友好、實事求是地向顧客介紹適合他們的商品,讓人充分體會到經營者重義不重利的經營態度。這些在商業活動中盡量多為別人考慮的優點,是京商誠信待客特質的一種表現。

生意經

講求貨物品質、誠信待客的經營方針是北京商人生存發展的宗旨。敢於宣傳,善於造勢北京人經商很講究造勢,其造勢的手法因生意內容而異。做餐飲地偏重於營造優雅的環境和精美的食物品相;做酒店的講究富麗堂皇的氣派;但做物流批發零售的,卻似乎不太講究形象。然而其造勢的目的是一致的——不是為形象而造勢,而是為經營氛圍造勢。

人們都有一個毛病,就是跟著“大幫兒”走。北京商人充分利用人的這一心理,在商品上市前大肆宣傳,以引起人們的注意,勾起人們的好奇心。就拿娛樂界來說,好多號稱可以媲美好萊塢的影視劇作,還沒見到電影的雛形,宣傳海報便貼得滿大街都是。電影《投名狀》、《長江七號》、《集結號》等等,影片才開始投入製作,便大肆宣傳。某某明星、某知名導演之類,統統成了宣傳的籌碼和影片的看點。

歌星出專輯時也很會造勢。歌手專輯上市,必須行之有效地發動一切手段加大宣傳攻勢。因此,請媒體進行宣傳炒作是必不可少的。如先邀請娛樂記者召開新聞發布會,在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及各大主流門戶網站上予以造勢,參加各種演出、舉辦歌友會等等,通過各種噱頭來吸引歌迷們的目光。

此外,那些從事其他行業又舍不得投入太大宣傳成本的北京商人,他們想出了另一條“妙招”,就是找“托兒”。“托兒”是北京話,是指那些在買賣雙方討價還價時,暗中為賣方“助賣”的人。

2007年的國慶節期間,在北京某商場中,很多外地人都在爭著購買降價的羽絨服。叫買聲、叫賣聲此起彼伏,引起很多人向此圍攏過來。在人群中,有幾個中年婦女買了好幾件,嘴裏還嘀咕著什麼好機會百年不遇。這時人越聚越多,很多外地人聽了她們的嘀咕,便紛紛爭相購買。不到半天,這些羽絨服就被搶購一空,好多人因為沒買到便宜的羽絨服而感到失望,後來店主便說將本來打算留著自己家人穿的幾件賣給他們。這些外地人哪裏知道,他們買的羽絨服就是那幾位中年婦女所購去的那幾件。她們在前門買完,後門交還給店主,換得“托兒”錢,便完成了任務。

人們在購買商品時,往往容易受到大眾輿論和別人購買行為的影響,北京商人就是利用人們的這種“從眾”心理,采取各種各樣的辦法造勢,從而打開銷路,提高產品的銷售量。

生意經

生意人造勢的目的是一致的——不是為形象而造勢,是為經營氛圍造勢。以和為貴,和能生財中國商人自古講究“和氣生財”,尤其是知書達理的北京商人,他們極其推崇“和氣生財”的信條。這種“和氣生財”來自於北京文化的“大氣”。也就是說,北京商人的和氣並不是服務態度,而是受傳統文化教養的影響。這既是北京商人的生意經,也反映了古都北京社會文明中所具有的禮儀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北京商人以一種和善、謙讓、自然節製的態度進行人際互動,並在此基礎上從事他們的經濟活動。這種獨特的商業文化魅力,也令很多著名文化人產生諸多的感慨。

北京商人的獨特風格在很多文學作品及電影、戲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如電視劇《茶館》中的王掌櫃,《四世同堂》中的齊掌櫃,這些人的形象已深深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