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川商——他們是中國的“大長今”(2 / 3)

劉漢元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四川商人,總是腳踏實地地做自己的生意。他清楚地知道,唯有踏踏實實地做了,自己的命運才會有所改變,任何碰運氣的情況都不可能真正讓自己成功。

生意經

要想成大氣候,創造輝煌,打實根基是很重要的,這就需要穩步向前行,紮紮實實地走好每一步。欲望是創業的原動力欲望是人類活動的原動力,更是創業的原動力。勝利與失敗之間的差距並不如人們想像得那麼大,僅僅一念而已。當我們盡力施展自己的才智時,生活就會變得很踏實;如果我們沒有付出最大的努力,就會後悔未曾盡全力,那是很可悲的。

欲望可以使一個人的力量發揮到極限,排除所有障礙;欲望可以使人全速前進而無後顧之憂。凡是能排除所有障礙的企業,常常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20世紀80年代初期四川的劉永行等劉氏四兄弟創立的希望集團,現如今已是我國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他們的成功正是基於其不滿足於現狀的欲望獲得的。

1982年,劉家四兄弟先後辭職,開始創辦家庭“育新良種場”。當過農技員的老三劉永美是創業初期的大功臣。他算了一筆細賬,雞蛋1角多錢一個,而隻有五分之一大的鵪鶉種蛋卻能賣2角。小鵪鶉出蛋殼40天就能下蛋,一對鵪鶉一年可以育五窩雛仔,價值100元。劉永美組織了一個科研小組,培育出產蛋率高達80%的良種鵪鶉,還配製鵪鶉飼料。四兄弟下海的第一年,年底結算,淨賺1萬元!

劉氏兄弟雖不是新津縣最早的鵪鶉專業戶,卻對新津縣的鵪鶉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86年,劉氏兄弟擁有種鵪鶉15萬隻,促成全縣近三分之一的農民成了鵪鶉專業戶;高峰期飼養上千萬隻鵪鶉,飼養量比號稱鵪鶉大國的德、法、日都大。

鵪鶉托起劉氏兄弟創業初期的希望,他們沒日沒夜地育種、孵雛、配飼料、辦罐頭廠(主要生產鵪鶉蛋罐頭),幾年下來,賺了100多萬利潤。劉氏兄弟名利雙收,被媒體譽為“鵪鶉大王”,因培育出良種鵪鶉而獲得國家星火科技成果二等獎。

劉氏兄弟的事業並沒有局限於給他們帶來巨大名利的飼養業,他們跨入飼料業,去創建他們的“新希望”。他們把目光盯在飼料業上,雖然他們已經擁有鵪鶉飼料廠,但鵪鶉市場遠不如豬的市場大。四川是中國的養豬大省,而豬飼料卻非常原始。四川如此,整個中國亦如此,即使是大型養豬場,也多使用自己配製的豬飼料——而不是工業化生產的、采用科學配方的顆粒飼料。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舉進軍中國飼料市場的泰國正大集團就看準了這點,他們打進成都市場,而且還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收益。此事對劉氏兄弟觸動很大,於是他們也決定進軍飼料業。

1988年,劉氏兄弟在古家村買下10畝地皮,投資400萬創建了科研所和飼料廠。從他們創建的科研所來看,可知他們的起點比一般的飼料廠商要高。希望公司擁有一批專職科研人員,還聘請了30多名國內外有影響的專家兼職做科研人員。飼料的關鍵技術有了,科學配方有了,他們經過近兩年的反複實驗,從33個配方中選出“1號乳豬飼料”。

“希望1號”雖然沒有正大飼料的名氣大,但兩者質量相同,最具吸引力的是價格比正大產品便宜,這讓很多農民開始買“1號”回去喂養乳豬。希望飼料開始熱銷了,正大飼料第一次感到了威脅。

一位嚐到甜頭的農民在來信中寫了一段順口溜:“吃一斤,長一斤,希望牌乳豬飼料就是精。”擔任希望飼料公司總裁的劉永好讀了兩遍,拍案叫絕:“寫得好,就用這句順口溜做廣告詞!”從此,“1號”、“2號”等30多種希望係列飼料深入千千萬萬養豬專業戶的人心,“吃一斤,長一斤”的順口溜“溜”遍巴山蜀水。

養鵪鶉時,劉氏兄弟把目光盯住新津縣市場;辦飼料廠時,他們把目光盯住四川市場。假設劉氏兄弟的目光始終局限於創業初期,沒有賺錢的欲望,那麼“希望”就不會成長為中國第一飼料品牌和中國最大的飼料集團,“希望”就沒有希望。

永不滿足,不滿足做“鵪鶉大王”,不滿足做四川的“飼料大王”,劉氏兄弟敢於向泰國正大挑戰,提出“爭創第一”的口號。果然心想事成,“希望”成為中國市場占有率最大的飼料企業。

過去,我們常說:“生活上知足常樂,事業上知足常敗。”這話頗有哲理。因為生活上知足才能有樂觀的心情,而事業上知足容易不進則退。因此,想要獲得成功,就必須心中充滿欲望,不斷進取,追求卓越,這樣才能有所進步,有所發展,有所創造,有所貢獻。

生意經

欲望可以使一個人的力量發揮到極限,排除所有障礙;欲望可以使人全速前進而無後顧之憂。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俗語說:“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許多生意人膽小怕事,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到頭來空有一腔發財的願望,卻始終無法跨進財富的大門。

世界上恐怕極少有人心甘情願地去主動承擔風險,因為風險常常是失敗的導火索,風險可以導致一個人的事業前功盡棄,甚至傾家蕩產,身敗名裂,從此一蹶不振。所以從主觀願望來說,任何人都希望風險與自己無關。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麵性,風險也不例外。

在市場實踐中,市場風險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失敗的可能性,市場風險越大,失敗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是,風險也往往意味著巨額利潤的存在。由於許多人擔心風險而拒絕介入,反而使某個商業領域的競爭對手減少,這樣看來,風險奇高的領域往往也是利潤奇高的領域。

四川商人有膽有識,為了賺錢,他們敢於冒險。

四川長虹集團的崛起是與他的董事長倪潤峰的過人膽識分不開的。倪潤峰高瞻遠矚,有膽有識,他曾做出仿製改造另一條單班日產1000台彩電的生產線,建造“長虹家電城”等一係列具有建設性的決策,使其生產的彩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長盛不衰。

1988年,在國家牌價(指國營商業企業和供銷合作社用牌示方式公布的國家規定的價格,簡稱牌價)的製約下,出現“百姓多花錢,廠家掙不到錢”的局麵,致使長虹彩電滯銷,普通老百姓以高於國家牌價一倍的價格還難買到一台彩電。此時的倪潤峰果斷做出決策:與四川省工商銀行合作,拿長虹彩電作獎品開展有獎儲蓄活動。長虹廠以略高於國家牌價而低於黑市價的價格賣給銀行一批彩電,這一舉動,不僅使廣大消費者大吃一驚,就連同行也驚訝不已。這個舉措使長虹廠迅速得到1.5億元的流動資金。

1989年,國內彩電生產廠家引進了大量彩電生產線,同時國家開征彩電消費稅,彩電市場頓時供過於求,廠家彩電積壓嚴重。僅上半年長虹廠就積壓了近20萬台彩電,占壓資金3.2億元。在資金嚴重緊張的情況下,倪潤峰開始進行自行降價活動,每台彩電降價350元,讓利促銷。50天後,國家取消了彩電消費稅,可長虹積壓的彩電已銷售一空。到了年底,彩電市場疲軟,國家做出“減產保值”的決定。倪潤峰馬上意識到國家很快會限製彩電顯像管進口。當時,韓國正鬧學潮,許多外商不願前往訂貨。倪潤峰抓住這個瞬息即逝的機遇,派人赴韓國洽談。等到國家“減少彩電顯像管進口量50%”的文件下來時,長虹廠已低價購回顯像管20萬隻。此時,不少彩電生產廠家停產待料,長虹廠的生產車間卻忙得晝夜不停。

1996年,國外25英寸品牌大屏幕彩電在市場占有絕對優勢,當時在北京、上海、廣州的市場份額更是高達80%以上,但眾多合資廠並沒有投入規模生產。當年3月26日,倪潤峰憑借“同樣的技術,同樣的質量”,又一次掀起了降價之風,公開向國外的彩電宣戰。麵對國外鋪天蓋地的彩電,倪潤峰宣布在全國範圍內降價18%,帶動國產彩電奪取市場份額,由此國產彩電在國內的中低端彩電市場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而長虹的市場占有率也由1995年的22%提高到1996年的27%左右,彩電銷量比上年同期增長61.96%。1996年長虹所發起的價格戰對於國產彩電的翻身功不可沒。正因為在緊要關頭倪潤峰做出的這些有膽有識的決定,才使長虹長久不衰,雄踞彩電市場。

許多人都知道,四川希望集團劉氏四兄弟也是以敢搏著稱,最早下海的時候,他們是賣掉了自行車和手表等家當;當年從飼養鵪鶉轉向飼料業,他們又忍痛殺掉了全部飼養的鵪鶉。但事後證明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而且成功了。

現在,四兄弟之一的劉永好又在進行新的拚搏,不僅進入了金融業和房地產業,而且涉及高科技領域。當然這一次轉型,沒有像過去那樣“殘忍”,用劉永好自己的話來說,飼料業仍然是基礎,他本人主要是從管理者的角色轉變為投資人和戰略決策者的身份。這種變化沒有像過去那樣轟轟烈烈,但卻是一種內在的變化。

生意經

風險也往往意味著巨額利潤的存在。由於許多人擔心風險而拒絕介入,反而使某個商業領域的競爭對手減少,這樣看來,風險奇高的領域往往也是利潤奇高的領域。品牌決定出路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心理實驗:將某品牌啤酒的空瓶裏灌上百威啤酒,再在百威的空瓶裏灌上該啤酒,然後在一處繁華的大街上,請過往的行人免費品嚐。實驗者先請人們品嚐用該啤酒瓶裝的百威啤酒,大多數的人都說不好喝,味道不正宗,其中一個人還當場吐了出來,抱怨道:這是什麼味呀,真難喝。然後實驗者請他們品嚐用百威啤酒瓶裝的該啤酒,結果清一色地都說:這個好喝,味道正。

於是,實驗者問他們喝過百威啤酒沒有,人們都說喝過,其中一個還說:中午剛喝了一瓶,就是這個味。這真令人哭笑不得。接下來,實驗者將瓶子上的標簽撕去,再讓人品嚐。這時品嚐者表現得無所適從,一會說這個好喝,一會又說那個好喝。這就是品牌的威力。

可口可樂總裁伍德拉夫曾說過:“即使可口可樂公司在全球的工廠一夜之間化為灰燼,但憑借可口可樂的品牌,就能在短期內很快地恢複原樣。”這句話充分表明,在當今這個時代,品牌已經成為了企業的一切。

縱觀商海,不論公司大小,無不在盡力樹立自己的品牌,或鋪天蓋地地張貼廣告,或在媒體大肆宣傳,利用名人效應為自己的產品增彩……所做的一切,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記住他們產品的名字,以便消費者多多購買他們的產品。而消費者也的確容易被品牌所吸引,對那些新穎、具有獨特品牌的產品,極易產生衝動的購買欲望。

2006年春節前夕,四川某水產個體戶老板王先生進了一大批海蛇,準備利用人們的好奇心理,在春節期間大賺一筆。可是,海蛇上市後,根本無人問津。王老板的產品賣不出去是因為,人們一聽到“海蛇”這個名字,就會想到“蛇”,從而就會渾身起雞皮疙瘩,進而產生躲避心理,甚至連看都不看一眼。

眼看春節就要過去了,可是王老板的這些貨仍然堆在家裏,急得王老板就像隻熱鍋上的螞蟻。在這萬般為難之際,他的一位老鄉給他出了個主意:把“海蛇”改為“海鱔”,讓人們知道它既有“海味”,又有“鱔味”,還有祛除風濕之功效。這招果然靈驗,不到一周時間,王老板的“海鱔”就被人們搶購一空。當然,王先生也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大大地賺了—筆。

王老板隻是在產品的名字中改了一個字,就出現了“人們把產品搶購一空”的局麵。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將“海蛇”改為“海鱔”後,人們一聽“海鱔”,立刻就會想到鮮美的黃鱔,而且是帶有海味的黃鱔,因此都急切地想嚐嚐“海鱔”的美味,因此大家爭相購買。

由此可見,產品若能有個好聽的名字,就會好賣得多。換句話說,具有好聽的名字的事物,通常會受到人們的歡迎。當然,這裏所謂的名字也包括商品的品牌,這個品牌是聯係顧客與企業的捷徑,是吸引顧客的磁石,可以促使顧客消費。

生意經

產品若能有個好聽的名字,就會好賣得多。換句話說,具有好聽的名字的事物,通常會受到人們的歡迎。不斷創新,永不休止一個人想把生意做大,就必須以變應變,在創新中不斷前進。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麵對的未來世界,不是一個故步自封的世界,而是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這種競爭,主要是創造力的競爭。企業的創新精神體現了其在變化中求生存、在變化中求發展的不懈追求和努力。

重慶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55歲創業成功,這永不休止的創業精神令世人為之感歎。

1992年,年近53歲的尹明善籌集20萬元資金,躋身紅紅火火的重慶摩托車產業,開始小作坊式地生產摩托車發動機。事情非常順利,他頭一年就賺了100多萬元。這一次讓他充分體會到了創業成功的滋味。除了機遇與精明之外,尹明善還真誠地感歎:我們是借了重慶國有摩托車企業的光,踩著他們的肩膀爬上去的。

短暫的原始積累過後,尹明善有了500多萬元資金。他一狠心拿出50萬元搞開發,研製出當時全國獨一份的100毫升四衝程發動機。消息傳出,浙江錢江集團主動上門要求一年包銷8萬台。接著尹明善又一鼓作氣,投資100萬元開發出100毫升電啟發動機。憑這兩個“國內首創”,一下子就為尹明善賺回3100萬元。

光明就在眼前,尹明善卻沒有因此止步。此後,他的企業幾乎半年就推出一個國內首創甚至世界首創的新機器。舍得,舍得,有的必須能舍。在科技投入上,尹明善是慷慨的。公司每年要拿出4%的經費搞新品開發,創出全國同行業的紀錄。公司最火的時候,經銷商需提前幾個月預付貨款,天天到廠門口排隊等候拉貨,以至於公司每星期都得到機場包機發貨,這在同業裏也是破天荒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