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川商——他們是中國的“大長今”(1 / 3)

四川盆地群山環抱,物產豐饒,尤其是成都平原,更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四川省經濟總量居全國前列,是中國西部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四川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與四川人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分不開的。四川人極富韌性,他們信奉實用主義。無論在多大的困難麵前,他們都不會畏縮不前。他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而勇敢地拚搏前進。

勤勞+堅韌=成功四川人吃苦耐勞,極富韌性。談到四川人能吃苦,哈佛才子丁學良說:“四川人就是靠著勤勞、靠著學習走遍天下的。四川人能吃苦,四川人很聰明。連你想都不敢想的地方,哪怕是一個偏遠的甚至無人開發的小山村,他們都能在有限的資源下生存下來!”

“川人走天下,四川人就是能走遍天下尋資源。”在丁學良的眼中充滿著對四川人的崇敬:“四川人能吃別人吃不了的苦,能種別人種不了的田,隻要有一點可以生存的條件,他們都能堅強地生存下來。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但四川人就能創造奇跡,就能在艱難的地方登上‘青天’!”

“阿富汗、伊拉克、柬埔寨、印度等等到處都有四川人的足跡。據人口流動學專家統計,世界每三十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四川人。”丁學良說:“即使是在落後的地方,在社會的最底層,四川人都能翻身。”

新川商代表人物新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也這樣強調:企業精神,吃苦為先。他說:“以前創業和下鄉的經曆,我們吃過太多的苦,受到過方方麵麵的壓力與不公正的對待,雖然說沒有犯過任何大的錯誤,畢竟吃了不少苦,我覺得經驗對於企業家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一個優秀的企業家,除了有書本上的知識和膽量以外,還要有積澱——文化的積澱,還有經曆的積澱,更重要的是吃苦精神的積澱。有了這種精神,做什麼樣的事情你都會覺得無所謂。這是最重要的,在這方麵我自認為還比較好。”

四川人的性格中還有那麼一種寧折不彎的堅韌精神。在各種性格中,堅韌型的性格是最容易成就事業的。這種性格能夠把失敗和挫折看作是對自己的挑戰,並重新振作起來繼續努力。大家都知道四川的樂山大佛,當初這個大佛在開鑿時就是一個充滿了艱苦卓絕的曆程。唐開元元年,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於此彙合,過往船隻經常會觸壁粉碎。淩雲寺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於是萌生修造大佛之念:一是為了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是借佛力鎮水。後來他曆經20年募集錢財來開鑿大佛。如此巨大的工程,他是頂著巨大的壓力進行的。當時有一地方官前來索賄,海通以命抗爭,保住了這筆來之不易的錢財。海通後來雖沒完成這項耗資巨大的工程,但卻激勵了後人為之奮鬥。唐貞元十九年,劍南西川節度使韋阜征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這樣曆時90年的時間,這尊世界最大的佛像終於完成。

四川人的這種不折不撓的精神感動了世人,就連這麼大的工程都被攻下了,還有什麼能難倒四川人呢?

生意經

在各種性格中,堅韌型的性格是最容易成就事業的。這種性格能夠把失敗和挫折看作是對自己的挑戰,並重新振作起來繼續努力。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四川是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為人處事上,四川人講求以和為貴,信奉中庸之道,主張辦事適度,適可而止;信奉“得饒人處且饒人”,即使占理,也絕不得理不讓人。

孟子曾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經商的過程中,川商也高度重視“人和”,他們認為,“和”才能生財,“鬥”隻會兩敗俱傷。“和”指什麼?它指的是內部的人事環境和外部的經營環境要和諧。川商之所以能獲得成功,這與他們善良謙讓,互助互愛,不斷營造主客之間的和諧氛圍不無關係。

四川有一個年輕的養雞場老板。幾年前公司來了幾個日本人,說是來跟他做雞蛋生意的。然而,這些日本人到處看,雞蛋、雞毛、雞飼料甚至是雞糞,凡是與雞有關的,日本人都感興趣。他們將雞蛋打開了後仔細觀看,將喂雞的飼料放在嘴裏嚼嚼,還詳細地詢問飼料怎麼搭配的,雞場怎麼管理的等諸多問題。但是,卻沒有提及做生意的事情。臨走時,他們還拿了不少的雞蛋和飼料。盡管日本人的舉動讓這個四川小夥子感覺奇怪,可他還是熱情友好地接待了他們。但讓人不能容忍的是,這幫日本人在第二年又來了,還是到處轉,還是不談生意。

就這樣,連續三年,日本人年年都來他的公司,像鬼子進村似的,這個也要,那個也要;這個也參觀,那個也參觀;這樣也問,那樣也問。雖然這個小夥子對此十分惱火,但他穩住自己的情緒,對這幫日本人一直都很友好,並且不厭其煩地回答他們的問題,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原來日本人考察的真實意圖,是考察這家公司出品的雞蛋質量。在經過曆時三年的跟蹤、近乎苛刻的檢驗之後,日本人允許其雞蛋進入日本市場了。

四川人以和為貴的處世之道,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階層都有所體現。各家報紙曾分析在外打工的各省人的心態:“狂熱的民工潮裏夾雜著來自各地的人……在對待工資的問題上,貴州人常在背後聚在一起說錢不多;江西人則直接跟老板說,再不加工資的話就不幹了;而四川人則往往是最溫順的一批,隻要他們的工資與其他人一樣,他們一般就沒有怨言……”可見,四川人不爭強好勝,隻要大家平等就可以,不到萬不得已,他們是不會走極端的。這充分顯示了四川人的“中庸之道”。

在商業合作中,四川人不會以太激烈的言辭來與對方爭論。他們尊重人,在不損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之下,他們不會為了賺錢而去做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事情。

在生意談判中,四川人無論處於多麼被動的狀況,他們也不輕易發怒,不表示不滿意,他們不願意給人難堪,不願讓人下不來台。如果雙方觀點有激烈的衝突,通常是四川商人先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後通過折中的辦法來解決。也正是這些“以和為貴”的中庸之道才使得四川人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生意經

川商之所以能獲得成功,這與他們善良謙讓,互助互愛,不斷營造主客之間的和諧氛圍不無關係。以守為攻,謀求長遠《三國演義》中的第一百零三回中,有這樣一段:“司馬懿受了巾幗女衣,看了書劄,並不嗔怒,隻問丞相寢食及事之繁簡,絕不提軍旅之事。”大致意思是,諸葛孔明六出祁山,造木牛流馬,在上方穀大敗魏兵。其後,司馬懿便堅守不出,任憑諸葛亮送婦人衣服相辱,派使者送書信貶低,司馬懿隻是一笑置之。因為他深知孔明積勞成疾,時日已經不多,於是高溝深壑,退避三舍,讓孔明自耗生命。不久,孔明果然病歿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

我們在生意中有時也應該這樣,遇強敵或問題時可先退卻,避敵銳氣,然後另覓出路。競爭中,兩強相遇必有一損,如果一方自覺實力明顯弱於對方,消耗大於效益,再競爭下去就等於在做無用功,那麼最好的選擇還是不要再盲目堅持下去,以免背上包袱。有止才有流,有舍才有取。而四川商人恰對這點把握得遊刃有餘。

四川曆史上有“四塞之地”之稱,它周圍的高山,千百年來無情地阻隔著川人與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使四川與外界難以溝通。但另一方麵,這阻隔川人與外界聯係的大山,又恰成了防禦敵人進攻的絕佳防護工具。四川人在防守方麵的高超功夫名聞中外。南宋時,四川據守釣魚城達36年之久即是明證。

釣魚城在今四川合川縣東5裏的釣魚山上,係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四川製置使兼重慶府事餘氏為抗擊蒙古兵,采納冉進、冉濮兄弟之謀而築。1259年,威震歐亞的蒙古大汗蒙哥親率十萬大軍進攻釣魚城,王堅固守力戰,並以土炮擊斃蒙軍前鋒汪德臣,導致蒙軍北撤,釣魚城解圍。

這種思想在四川商人身上也有許多反映。在生意中,以守為攻,謀求長遠是他們的第一原則,冒風險的事不做,做老實人、賺勞動錢,是他們經商的準則。由於求安穩,他們也少開拓精神,在為人處事方麵,四川人也是防守型的。

四川商人的誠實使他們很少主動騙別人,在日常生活中,較少有攻擊性,防守性是其特長。在現代講究競爭的社會,四川人在市場經濟中仍保持謙謙君子的風度,在市場行為中多采取防守的心態。這種以守為攻的心態,某種程度上避免了許多商業上的大的風險。例如,改革開放的浪潮把昔日從作坊走出來的川酒推上了中國酒王的寶座。在20世紀80年代末,川酒在全國白酒市場上占據著相當大的份額,創造了“撼山易,撼川酒難”的神話。而五糧液、劍南春、瀘州老窖在中國酒業史上取得不凡業績,劍南春酒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五糧液酒有1200多年的曆史;小字輩瀘州老窖也有幾百年的曆史,並且在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

人們經常說“商場如戰場”,這並不意味著商場就一定是戰場。雖然它們在規律上、在行動法則上恰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但它們畢竟是不同的行當,也就有許多不同的特點。譬如,軍事行動的方式盡管千變萬化,但最終目的則一定是消滅特定的對手,贏得特定的空間,即地盤。如前所述,我們把企業的最高境界定為維持與擴大市場占有率,這裏要對市場占有率有一個廣義的、全方位的理解。

維持與擴大市場占有率,並不是指一定要死守並竭力擴大所生產的某種產品、所經銷的某種商品、所做的某項服務的占有率(盡管在許多情況下是如此),而是指企業的全部營銷狀態。所以,我們的整個市場攻防並不一定要針對具體對手而獲得具體地盤。在撤退後,我們可以卷土重來,將原先的冤家打翻在地,也可以不卷土重來,而在另一領域內另謀發展。換言之,並不一定要與原先的對手爭個高低,讓他在這一領域內出盡風頭,獨領風騷吧!我將在另一領域內去顯示自身的價值,去謀取較高的市場份額。這同樣也是維持和擴大市場占有率的舉措。

與軍事征戰一樣,在市場攻防中,防守或撤退是為了大踏步地前進,不甘撤退、不會撤退的廠商必不會成為商戰中的贏家。與軍事征戰不同,在市場攻防中,主動撤退後的戰略進攻可能是去恢複失地,也可能是去拓展更為廣闊的、全新的發展空間。

生意經

與軍事征戰一樣,在市場攻防中,防守或撤退是為了大踏步地前進,不甘撤退、不會撤退的廠商必不會成為商戰中的贏家。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洛克菲勒曾這樣說過:“商人,是需要耐心的,一步一個腳印地做每一個生意,才能創造輝煌。粗心大意,著急大步走,根基不實,建造的大樓是不穩固的。所以要想成大氣候,創造輝煌,打實根基是很重要的,這就需要穩步向前行,紮紮實實地走好每一步。”

作為通威集團的創立人,劉漢元取得的成功是靠他一步步走出來的,多年的努力使通威集團連續8年占據了中國水產飼料第一名的寶座。如果說,丁磊、陳天橋的財富是因為他們站對了位置和行業,李澤楷的成功是因為出身好的話,劉漢元的成功則是靠腳踏實地一點點積累的。

1983年,劉漢元中專畢業後被分配到當地水電局兩河口水庫漁場當了一名普通的技術員,每個月可以得到幾十元的工資,過著安穩的生活。但是這個技術員卻在觀察中發覺,當時魚屬於生活中的奢侈品。一般來說,魚的價格總是要高於其他肉類一些。比起普通豬肉來說,甚至會高出個3~5倍。逢年過節的時候,這個差價甚至會達到10倍之多。這讓劉漢元看到了一個難得的契機。他相信,自己的機會來了。

於是,劉漢元馬上辭職,並開始了他的養魚行動。一年後,劉漢元賺了1950元。這次成功並沒有把劉漢元立刻推向自己開公司做老板的道路上,而是把劉漢元先帶到了另外一條技術推廣的道路。為了能夠造福農民,劉漢元把自己的成果毫無保留地都送到養魚的農戶家中。通過技術推廣,劉漢元和許多的養魚農戶打下了“客戶基礎”,這為他後來的事業發展帶來了許多的便捷。可以說,劉漢元最後正是依靠這種方式走上了水產飼料生產商的發展之路的。

劉漢元的養魚技術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可是會養魚的人多了,飼料提供卻成了問題。如果沒有好的飼料,會養魚有什麼用呢?這個問題點亮了劉漢元的思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決定把自己這些年來累積的資本全部都投入到建立魚飼料加工廠中去。第一家魚飼料加工廠後來漸漸地演變成了眉山通威飼料公司。從此,劉漢元也開始了自己的創業道路。

劉漢元開發出來的魚飼料在當時成了難以購買到的緊俏商品,僅一年的時間他的工廠盈利額就達到了600萬元,第二年僅僅上半年的盈利就已經超過了1000萬。魚飼料火了!劉漢元的第一步走對了!在如此看好的形勢之下,劉漢元再也不會在科學研究和自我創業之間搖擺了。

1995年,他把通威的總部從眉山遷到了成都,開始以飼料業為主幹,並在全國先後設立了20多個飼料廠。隨著他的這些擴張舉措,他的通威公司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通威”這個名字變成了魚飼料的代名詞。當然,劉漢元在進行資本擴張的同時還不忘記開拓自己的眼光,進行實地考察之後,他順應形勢,把自己的事業推向海外,在美國紐約和德國注冊成立了通威(美國)有限公司和通威(德國)有限公司。

劉漢元以他對海外業務積極的開拓精神,立誌要把通威公司發展成一個真正的國際化大企業。就這樣,他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了下來,一直沒有停止過孜孜不斷地追求,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

2000年,從來都是注重技術問題的劉漢元又發現了一個新天地,那就是被國家列入發展農業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的“948”計劃項目,也就是魚類轉基因研究。為了能夠占到這個先機,他便在通威集團內部設立了一個魚類轉基因實驗室,這在全國算是第一個。任何時候都能夠搶到先機,這也是劉漢元身上的一個優點。他一直站在專和精的角度上對企業進行強大的擴張,自然也能夠獲得比一般人多得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