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人文背景,造就了上海灘“十裏洋場”的輝煌,造就了獨具魅力的上海商人群落。上海商人最大的特點就是精明,他們做生意,隻把經濟利益作為唯一原則和目的,隻考慮如何才能賺錢。上海人的精明,可以具體化為精幹、精練、精細、精致、精微。精明不是一種價值,而是一種素質。對上海人而言,這是在百年的商業社會中磨礪和陶冶出的一種生存能力。
精明是智慧的體現上海人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精明”,這也是長期的商業傳統所影響和帶來的必然結果。傳統的中國人講求“輕利重義”,講究大方豪爽;而經商做生意則講究精打細算、斤斤計較、精明細心。這種商業傳統的磨煉,使上海人在傳統的中國人之中顯得獨樹一幟。
“他們真是太精明了。”這是中國許多生意人對上海人最普遍的評價。上海人精明,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既包括謀取個人利益的行為,更包括對個人權益、利益的維護,該得到的,他們一分也不讓。
上海人精明到了什麼地步呢?有這樣一個故事,某位上海主婦到糧店買麵粉,每次隻買2兩,哪怕需用1斤,也不厭其煩地走5趟。原因是1斤麵粉在當時隻賣1角7分,如果買2兩,那麼應該付款3分4厘,根據四舍五入,隻需付3分錢,就便宜了4厘。跑5趟付1角5分,這樣可以便宜2分錢。也許這個事例有些誇張,但是不難看出上海人精明到了何種程度。
在生意場上,上海商人都是行家裏手,既識貨又明理,又敢於和善於據理力爭。因為上海人太過於精明,所以各地商人稱他們是“門檻精”。在上海人眼裏,精明不是一種價值,而是一種素質。這是在百年的商業社會中磨礪和陶冶出的一種生存能力。在這種社會環境中,未經算計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
上海人的精明,在某些方麵確實令人不敢恭維。但或許在某種意義上又可以說,上海人的精明也是一種智慧的體現。近代上海商人在其創業過程中的許多精明舉動,即是明證。
20世紀30年代,上海有一個出租車大王名叫周祥生。他13歲時在上海一外商經營的飯店當侍應生,學會一口流利的英語,工作中常代客雇車,與車行主及司機交往甚密。他不僅刻苦耐勞,而且精明能幹,頗具事業心,通過省吃儉用小有積蓄,另外加上四處籌借,買了4輛舊轎車開辦了“祥生出租車行”。
當時的上海已是中國工商業最為發達的大都市,各種交際娛樂場所數不勝數,上流社會的有錢人乘坐出租車已成為時尚。因此,“祥生”的出租車雖然僅有4輛,仍不無盈利。後來,“祥生”以所得利潤購置“雪佛蘭”牌新轎車,規模有所擴大。
當時有家美國人開辦的“雲飛”汽車出租公司資本雄厚,新配的“福特”轎車更加高級,並以電話叫車吸引顧客,用重金購得“30189”這一電話號碼。該號碼與“三人一杯酒”諧音,通過大做廣告很快使市民廣為知曉。於是,美國人的“雲飛”公司的生意格外興隆,“祥生”則每況愈下。
精明的周祥生自然不甘落後,也準備采取電話叫車的方式招攬顧客,他意識到“祥生”的電話號碼必須更為新奇,必須更富有寓意,才能達到出奇製勝的目的。經過一番努力思索後,周祥生終於想到了一個絕妙的電話號碼,這就是“40000”。中國當時有四萬萬同胞,去掉一個萬字,即為四萬這個號碼。為了能得到這個號碼,他花費了不少氣力,經濟上也多有破費,最後總算是如願以償。隨即他將所有的出租車均印上“祥生電話40000號”字樣,同時還在上海各主要報刊及電話簿封麵大做廣告,另又設計製作了一種電話聽筒掛鉤,安放於一些大公司、酒樓、旅館、戲院及其他各種娛樂場所的公用電話機下。
功夫不負有心人。周祥生的精明及其努力,使“祥生電話40000號”在上海幾乎是家喻戶曉,公司的營業額隨之直線上升,規模也迅速擴大,興旺時曾擁有200餘輛出租車,壓倒美商的“雲飛”而成為近代上海最大的一家出租車公司。
有人說,溫州人的錢是掙來的,上海人的錢是算來的,這話一點不假。上海人的精明是真實的。不精,就做不了上海人。
生意經
精明不是一種價值,而是一種素質。經濟利益是最高追求上海人的精明是盡人皆知,但這種盡人皆知常常包含著貶義,究其原因,可能是上海人將這種精明赤裸裸地表現在自己的臉上,使其公開化。在與人交往過程中,他們隻注重利的關係,有利則聚,無利則散。雖然上海人看重利,但他們隻會合法地、按規則地獲取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同時,他們不會去損害別人的利益。這與傳統的“自私”是有區別的。
為什麼上海人做生意,會把經濟利益作為唯一原則和目的呢?這主要是因為,上海人在長期的工商業曆史的影響下,實惠哲學成為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由於長期受商業傳統的影響,上海商人形成了以個人本位為核心的價值觀念。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講求實惠,不關心政治,關心個人和家庭生活;在生意場上則體現為隻講經濟利益、重利潤的商人風格。
上海人緊盯利益的眼光頗像金融巨頭摩根。金融家摩根平時總是琢磨怎麼賺錢的方法,甚至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他有一個習慣,每當黃昏的時候,就到小報攤上買一份載有股市收盤信息的當地晚報回家閱讀。當他的朋友都在忙著娛樂的時候,他則說:“有些人熱衷於研究棒球或者足球的時候,我卻喜歡研究怎麼賺錢。”當然,摩根並不是一個為金錢而生活的人,摩根說:“金錢對我來說並不重要,而賺錢的過程,即不斷地接受挑戰才是樂趣,不是要錢,而是賺錢,看著錢滾錢才是有意義的。”
追求實惠的上海人也總能在各種複雜的情況之中,迅速找到自己的最大利益所在。如在商業活動中,上海人與北方人比較,他們很少考慮麵子、名聲等非經濟因素,而是明確地將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上海人每年出國人數之多位居全國之首,而上海人出國的最主要目的是追求更大的經濟利益。
上海商人隻追求利益的觀念反映在生意場上的買賣關係中,表現為買賣雙方都把對方看作實現自我目的的手段,把自我與他人的關係演繹為目的與手段的關係,得失的計算先於一切。他們總是根據自己的投入多少與實際獲利的比較,評判自己行為的效果。
北方人做生意可能會考慮到人情關係、地位差別等各種因素,而在上海,商人們卻很少考慮這些。隻要能賺錢,幾個互不相識的人可以迅速組成一夥,如果生意做成了,或者看起來有可能再次合作做生意,那麼雙方也許會繼續交往下去,而一旦經濟利益的目的達到了或這個團體達不到經濟目的,這些人就迅速解體。
由此可見,沒有利益的事,上海人是不會幹的。上海人做生意的目的隻有經濟利益,別無其他。
生意經
生意場上一定要將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實實在在經商,踏踏實實賺錢大道至簡,大智若愚。真正的商人在經商的時候,經營手法通常很平實,注重實際的效果。他們不空談,不幻想,也不怨天尤人,遵循著“訥於言、敏於事、慎於行”的為人處世標準。
上海商人便有這樣的特點。有一個上海小夥子叫柳誌傑,在深圳這個藏龍臥虎之地,隻是靠掃地就掃出了上千萬的家當。而他最大的優勢僅僅是:一雙勤勞的手和一份踏實做人的心。
剛來到深圳的時候,柳誌傑到沙頭汽車站做了一名清潔工,月薪隻有600元。但是對於他來說,這已經相當於他家一年到頭養的兩頭大肥豬賣的錢了。因此,他十分知足,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掃地上。那個時候,其他同事每天一下班就走了,可他沒什麼地方可去,就主動留下來,幫那些回來晚的司機洗車和清理車裏的垃圾。
有一次,他不小心左臂被車剮了,車站的領導安排他休息,誰知他竟裹著繃帶上班了。同事們都說他是個大傻帽,可他說:“我左手受了傷,不還有右手嗎?”
後來,車站副經理私人承包了汽車站。為了提高效益,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業務上麵,就想把車站的清潔工作承包出去。當時該經理就毫不猶豫地將每年25萬元的清潔服務合同交給了柳誌傑。就這樣,憑著勤奮和可貴的敬業精神,柳誌傑成了一位有十多名工人的包工頭。
一年合同期滿後,車站方麵不但馬上又同柳誌傑簽訂了5年的清潔服務合同,而且還發給了他5000元獎金。這一年,他賺了3萬多元。
2000年的一天晚上,柳誌傑在打掃一輛大巴士時,發現了一個黑色塑料袋。他撿起來打開一看,裏麵有20萬元的現金,還有一份合同書。他想到失主一定很著急,馬上就撥打了合同書上留下的電話號碼。原來失主是一家大型工廠的采購李經理,巨款失而複得,李經理感激不已,當場就拿出2000元錢酬金,並要告訴車站的領導,但被他堅決拒絕了。李經理便向他要了一個電話號碼,然後千恩萬謝地走了。
半個月後,李經理找到了他,原來李經理的工廠有3000多名員工,占地4萬多平方米。他們也想把工廠的清潔衛生這一塊承包給柳誌傑,也好讓廠裏省點事。於是,柳誌傑憑借其拾金不昧的美德拿到了每年80萬元的清潔服務合同。
後來,他又承包了幾塊地段的清潔工作,生意越做越大。2001年9月,他成立了“深圳市綠雲清潔服務公司”,同時,又聘請了園藝專家、專業管理人員,自己也抽空努力學習相關知識,實現了從一個清潔工向老板的轉變。
2002年5月,深圳市龍崗布興工業城的清潔衛生服務對外公開招標,柳誌傑騎了一輛舊自行車趕去競標。當天,來參與競標的好多老板都是開著小車來的。開始,人們還以為坐在競標現場的柳誌傑隻是該工業城的一名雜工呢。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業城的領導把這個每年200萬元的清潔大合同交給了柳誌傑的綠雲清潔服務公司。
主持招標的領導指著柳誌傑說:“他工作三年多了,可至今仍穿著工作服,騎著自行車,這令我們非常敬佩。第一,說明他還保持著清潔工人的本色,沒有高高在上與基層清潔工作脫節;第二,按理說,他也有條件開小車來競標,但他沒有,這說明他沒有在工作中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和牟取暴利。所以,我們今天選中了綠雲清潔服務公司。”
就這樣,柳誌傑又拿到了一個年服務費200萬元的清潔服務合同,他在這個工業區管轄的清洗工人達到了150多人。如今,柳誌傑的公司年總營業額已達到了1400萬元,下屬的清潔工人隊伍也達到了600多人。
這位上海小夥子成功的故事告訴我們:“老實人終究不吃虧。”哪怕你從事的是一份很卑微、誰都瞧不起眼的職業,但隻要你認真做人、踏實幹事,就會像柳誌傑一樣成功。相反,那些整天想著投機取巧、偷懶耍滑的人,終究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低頭,不認輸,幹一行,精一行,什麼賺錢幹什麼。不圖虛名,不搞花架子,多做少說。麵對指責,不爭論,不辯解;麵對成績,不自大,不張揚。實實在在經商、踏踏實實賺錢,這就是上海商人務實的賺錢風格。
生意經
真正的商人在經商的時候,經營手法通常很平實,注重實際的效果。凡事要求穩,穩中方求勝我們知道,上海人的精明有口皆碑。上海人會在各種場合之下,各種行為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智力,力爭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利益。因此,一般來說,精明的上海人不願去冒太大的風險。上海人做事不像許多北方人那樣走一步說一步,往往是一切要想妥了才開始。這表現在上海人做生意時求穩求安,寧可不做,也不願冒險。與其他商幫相比,上海商人更看重穩健的投資經營項目。上海新高潮集團的創辦人陶新康就是這樣一個商人。
新高潮集團是一家以木業生產為主,兼營房地產、賓館服務等多行業的綜合性集團企業,從1997年開始連續5年位居“上海私營企業百強”之首。盡管有了這樣的榮譽,但陶新康並沒有陶醉於此,在他的內心深處一直堅持著一個原則——每年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
2002年,陶新康重新定位了自己的目標,這個目標是什麼呢?出乎人們意料的是,這年陶新康居然開始“往回走”了——他要種樹。
種樹,可以說是一個古老的行當,甚至在許多人的眼裏,它是否算得上一個行當都值得懷疑,可陶新康對此充滿了信心。他說,當種樹真正成為一個產業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發現它“金光四射”。
新高潮集團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引進了運用生物技術培育出來的7年速成的楊樹種,而普通楊樹的成長期需要三四十年。“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再次得到了印證。陶新康興奮地算了筆賬:如果計劃種100萬畝,投資4~5億元。一畝地可以種100棵樹,100萬畝就是1億棵。一棵樹一年可以“長”15元,7年“長”105元,除去成本20~25元,每棵樹的利潤是70~75元,10億棵樹就是70~750億元。在陶新康眼裏,這種投資穩賺不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