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穩定可觀的收益,別人不都要搶著做了嗎?陶新康自己的解釋是這樣的,資金實力是一個大障礙。因為做這個生意現金周轉很慢,在7年裏隻有投入,收獲回報隻有等到7年之後。而如果辦一個工廠,通常第二年就會產生效益了。
當然,有資金實力又有這種眼光和興趣的人並不是沒有。港台和新加坡等地的一些富商近年來也在內地圈地種樹,而政府對此通常是非常支持的,因為植樹造林客觀上起到了環保的作用。對於投資者來說,真可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
陶新康種樹的真正目的當然並不僅僅在環保,他有他自己的算盤。作為中國最大的耗材企業,新高潮麵臨著現實的威脅,集團90%的銷售額來自木業,而原料主要從國外進口。但各個國家對木材出口的限製越來越多,陶新康開始盤算了:如果今後沒有“米”了,新高潮的“飯”還怎麼燒呢?
接著,陶新康每年投入6000萬資金擴種速生楊樹10萬畝,到2005年累計植樹60萬畝,並長期保持這一成材規模,形成陶家“自留地”。這一舉措不僅將上海市綠化覆蓋率提高5%,而且從2006年開始每年有10萬畝規模的林木供采伐、更新,真正使新高潮公司“伐木有其林”。陶新康基業“從木到林,由林到森”的發展終於可以生生不息、綿綿不斷了。
可以看出,陶新康不僅善於穩中求勝,而且眼光也極其長遠。對於生意人來說,“穩”是經商的根本,首先在於心態的穩定,其次是方法的穩妥,經營的合理合法。反觀那些浮躁、急功近利,甚至為小利而忘大義的商人,他們或許能一時成功,但從來都不會長久。
生意經
對於生意人來說,“穩”是經商的根本,首先在於心態的穩定,其次是方法的穩妥,經營的合理合法。“搶”機遇就是在“搶”錢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上海人管“掙錢”稱為“扒分”,意思是賺錢如土裏淘金,不但要有土裏淘金的精神和耐性,而且速度一定要快,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裏分得最大的一杯羹,否則到嘴的鴨子也隨時都有可能被人搶走。
每個精明的上海商人,幾乎都保持著這種與生俱來的“搶”的意識,盡管在“搶”的過程中由於當局者迷,可能會錯過市場上出現的新機會,但隻要能夠抓住機會,他們就會憑借講究速度和手段的方式一舉領先。
上海中路集團董事長陳榮就是一個善於抓住機遇搶錢的人。他從小當過技工,在1984年用自己250美元的全部積蓄開辦了一個紡織廠。20世紀90年代初,陳榮將其紡織廠的利潤投資在股市上,這讓他賺到了1200萬美元,並以此作為創建中路的原始資本。中路後來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保齡球設備製造商。
陳榮在股市中就充分發揮了上海人搶機遇的特性,他甚至率直地把自己的賺錢方法歸納為“搶錢理論”。陳榮把市場看作是滿地搶不完的錢,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不是用一種固定不變的方式去“搶”,而是不斷變著法兒去“搶”,總是比別人搶先一步。
上海證券市場上曾湧現出很多百萬、千萬富翁,但對後來者影響至深的就是第一個進入股市“扒分”的陳榮。自從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後,陳榮就認為這是一件改變命運的事。他認為在中國重大的機遇每每來自於政府的政策,每一項新的經濟政策或重大措施出台後,都意味著新的機遇。
陳榮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在開盤第一天就義無反顧地率先衝進股市投資。也許現在的人認為這沒什麼,可是在那個年代,這樣的抉擇卻非常了不起,極富傳奇色彩。陳榮意識到,在股市需民眾支持和入市刺激的情況下,入市早就意味著回報高,因而他湊了5000元股本,在開盤第一天進入股市,並幸運地成交了2700元。結果,一年後股市逐漸引發了人們的投資熱情,多隻股票在股市上躥紅,陳榮當初的投資竟翻了11倍。此後,陳榮籌集10餘萬元資金,全力進軍股市,成為上海股市的第一代大戶。之後,陳榮在股市上又賺得了十餘倍的利潤,從此成為上海灘上的億萬富豪。1995年,他投資8000萬元創辦了“中路實業”。
在股市賺了上億元,陳榮覺得也夠了。因為股海無情,它可以造就無數富豪,也能毀掉無數富豪,隻有實業才是能永遠切實掌握的東西。因此陳榮在“豪賭”獲勝後就收斂了腳步,把主要精力轉到了實業上。1998年,陳榮邀請了30多位上海股市大戶,想聽聽他們的意見。多數朋友在讚賞陳榮創建“中路”之舉的同時,並未意識到陳榮此舉是在為更大規模的“搶錢行動”創造條件。
陳榮憑借敏銳的眼光和手中可動用的數千萬資本,大膽地向這一領域進軍了。有人覺得他有些莽撞,似乎應該先觀察、學習一段時間後再作打算,但陳榮認為機會往往是在觀察和學習中失去的。正如同當初他闖入股市一樣,盡管沒有經驗,但隻要你搶了先,你就已經在速度上占優,就能率先“扒分”。後來的成功也證明了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作為新一代上海商人,陳榮就這樣換了更新型更快速的工具去實踐自己新的“搶錢”理論,而他所依賴的新一代工具就是在“知本時代”最叫得響的知識。時代在發展,新時代當然也要有新的“扒分”方法。從炒股到投身其他行業,陳榮總會比別人快一步地認識到了這種新方法,因此他一直跑在領先的位置。
對於一個想要獲得非凡成就的生意人來說,在商場上搏擊時,不僅要掌握商業經營的具體方法、手段和技巧,還要善於觀察國內、國際的政治、經濟形勢,做出綜合的判斷和合乎邏輯的推理,審時度勢,選擇最好的時機,出奇製勝。
生意經
在商場上搏擊時,不僅要掌握商業經營的具體方法、手段和技巧,還要善於觀察國內、國際的政治、經濟形勢,做出綜合的判斷和合乎邏輯的推理,審時度勢,選擇最好的時機,出奇製勝。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上海,自古以來就是商家必爭之地,誰能立足上海,誰就擁有了財富。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市場雖還不完全成熟,但那時的商業競爭卻已非常殘酷。洋商與洋商之間、上海商人與洋商之間、上海商人之間,競爭都十分激烈。
上海南京路的徐家彙、淮海路大型商廈不斷湧現,首尾相接,形成了獨特的“圈狀模式”。許多商家采取的競爭手段更加複雜多樣,廣告戰、價格戰、品牌戰……硝煙彌漫,奇招百出。可以說,作為商家,要在上海做生意就必須大膽參與,進行競爭。
20世紀初,上海的啤酒市場一直由外商壟斷。煙台的醉權啤酒廠成立後,便迅速把上海當作開拓市場的重點來突破,因為當時上海是中國啤酒消費量較大的地方。為了同外商爭奪市場,醉權啤酒廠舉辦了大規模的促銷活動,其中一項活動是“中國啤酒大會”。
有一天,醉權啤酒廠首先在上海半淞園中藏了一瓶中國啤酒,並當眾宣布,誰找到啤酒,就獎給他20箱中國啤酒。當天,上海半淞園內人山人海,人們對這種新奇的促銷手段十分感興趣,也想看看醉權啤酒廠是否會兌現。結果,醉權啤酒廠真的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從此,醉權啤酒名聲大震,在上海穩穩地站住了腳。
洋啤酒見中國啤酒公開挑戰,自恃財大氣粗,就宣布降低售價,想擠走中國啤酒。醉權啤酒廠毫不退讓,拿出萬元巨獎進行有獎銷售,而且巧妙地設計了獎項。他們將一些啤酒瓶蓋內分別印上“中國啤酒”四個字,每一個字代表一定的獎款,分別散放於13箱酒中,誰買中印有字的啤酒,就可拿瓶蓋兌獎。此舉又大獲成功,從而形成了中國啤酒在上海暢銷不衰的格局。
通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和洋酒相比,醉權啤酒廠可謂了解中國人的消費心理。他們利用中國人相信運氣的心理,巧妙構思,促銷方式極為有效,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市場競爭力。
現在,上海的市場經濟已經步入成熟的軌道,商家所采取的競爭手段更是五花八門,甚至有時免不了出現非理性競爭,比如過分殺價、相互攻擊謾罵等。這些競爭手段固然體現了上海人積極進取、勇於競爭的商業精神,但也反映了一個問題:他們的競爭手段還是較原始的、不成熟的、非理性的。
市場經濟成熟的標誌之一應該是非理性競爭時代的結束,此時,更高層次的競爭手段已成為整個市場最迫切需要的東西。由於上海商人在競爭中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後來紛紛由向外攻擊轉為向內發展,努力加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適應正在到來的新的競爭形勢。
上海紫江集團董事長沈雯是一個很早便懂得從更新的競爭手段方麵建立企業優勢的上海商人。1982年,改革開放之風剛剛吹起之時,不斷耳聞一些朝氣蓬勃的創業者下海經商的故事,這時候的沈雯也想幹點什麼。一次,他偶然聽人說起剛傳入國內的一種新技術——塑料包裝。經過一番市場調查後,此前對包裝一無所知的沈雯決定選擇這個行業。於是他用借來的3萬元人民幣,創立了“紫江企業”,雖然創立時企業規模不大,但後來的發展卻十分迅速。
1989年,在改革開放的帶動下,各地的私營企業也紛紛興起。食品加工業、製鞋業以及電子行業都快速發展起來了。沈雯也不再滿足於小打小鬧,他采用股份製的形式,組建紫江(集團)公司,下轄7家企業,開始大舉進軍印刷行業。
20世紀90年代,國內包裝印刷市場硝煙彌漫,群雄爭霸。很多大型包裝印刷企業遇到了發展過程中的第一個難題:如何發展下去?沈雯的辦法是把市場搞大。為此,他開始在各地以合股形式建立分廠,使紫江企業在當地地方性企業的競爭中取得優勢。事實上,他的這種辦法讓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沈雯創業的成功也是上海人的性格與智慧的一個縮影,而在中國最先領悟了西方發達國家商業精髓的上海商人,也是最先體會到競爭之道的商人群體,更是率先走上富於技巧性的競爭之路的商人群體。上海商人深深地懂得,不競爭就不能發展,沒有競爭也就沒有發展。
生意經
不競爭就不能發展,沒有競爭也就沒有發展。
想要獲勝就要做好精準的預測傳說中“阿裏巴巴山洞”裏有無數的金銀財寶,而在上海人眼裏到處都有“阿裏巴巴山洞”。上海人善於在別人看不到生意的地方看到生意,在滿目荒涼的地方也能找到發財的秘訣。在他們眼裏,到處都是“阿裏巴巴山洞”,而且無不富得流油。別人渾然不覺的商機,但凡有了上海商人,一切便豁然而生,一切便因人而活。上海商人手裏仿佛掌握著打開“阿裏巴巴山洞”的金鑰匙。
“上海地產大王”葉立培原來隻是一個數學教師。也許是由於對數字十分敏感,他有了這樣的想法:工資比較穩定,待遇也不錯,但真正零零碎碎計算下來,扣除日常生活的花銷,手頭總會有點緊。這樣幹下去,一輩子也隻能混個湊合。於是他決定下海。
最初,他的職業隻是一個押運員,雖然生活是很辛苦的,但痛苦的生涯卻成了葉立培勵誌的根源。經過五年的辛苦奔波,葉立培已由一個“嬌貴”的上海人變成一條闖蕩四方的大漢。在這五年中,葉立培積累了一些資金,這些資金成了他搏擊商場的第一筆資本。
1978年,葉立培到澳大利亞去經商,把中國商品運至澳大利亞出售。但由於剛剛下海,本身又缺乏經驗,判斷有誤,所以他經常會品嚐失敗的滋味。但葉立培總能從失敗中及時清醒冷靜下來,作一些必要補救,這樣他的損失也不太大,仍可以維持生意。後來,他終於摸索到了一些門道,發現做雜貨、針織製衣貿易很順手,於是他不辭勞苦,輾轉於中澳之間。經過10年的拚搏,他由進口貿易賺到了第二筆資金。
後來,他又挺進上海地產業。當時,葉立培的資金隻有1000多萬人民幣。他經過周密的市場調查後,看中了虹口區一塊約有35萬平方米的荒地。他設想著把那裏開發成上海最高檔的住宅區。經過一番努力後,他拿下這塊地皮,然後他又聯合幾大財團投資了40億港元,準備興建“名都城”。
在當時看來,這是很冒險的。荒涼的地方興建以成功人士為對象的高檔住宅是不太可能賺錢的。但葉立培很有信心。此時要開發浦東的消息已經略有所聞,上海人重建大上海也決心初現,城市擴張指日可待,這些因素都是有利條件。同時相對於鬧市擁擠的居住環境,各地地產商已開始嚐試向郊區擴展,這就是在廣東地產界風行一時的所謂“城市化”。近郊地價相對於鬧市地價也低得多,大盤開發則降低了製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