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祭靈人這一脈,卻講究吸收外部之靈充實自己,達到大祭司那等級,甚至完全可以有續命的本事。
兩脈之人理念不同,所以所做之事也不同。這兩脈中人以宋元之戰為賭注,寄靈人若是保住南宋,那麼祭靈人從此不在人世之間行走;所示祭靈人滅了南宋,寄靈人從此就要打散組織,隱姓埋名再也不出江湖。
1277年,元加緊滅宋步伐,攻陷福州,南宋朝廷流亡到泉州。
作為當時寄靈人一脈分支祭司的張世傑,借船遭泉州城舶司蒲壽庚拒絕,其後蒲降元。張世傑搶船出海,流亡朝廷漂流到了珠江口。在深圳灣遇台風,宋端宗墜海差點溺死,驚嚇成疾。
端宗病死後,7歲的弟弟衛王於梅窩鄉登基,年號祥興,左丞相陸秀夫和統軍主帥張世傑護衛皇帝逃到崖山,繼續抗元。
當元軍張弘範從潮陽港出海剛到甲子門時,崖山就收到探報了。有人建議張世傑:“如元軍以戰船塞住崖門出海口,宋軍進退不得。應先據此地迎敵!勝是國家福氣;不勝還可西逃。”
可是,張世傑知道,這一站不僅僅是宋元氣數之戰,也關乎到兩派之人的戰爭。不過張世傑當時卻被人蒙蔽了心智,放棄了對崖門入海口的控製,把千餘艘戰船背山麵海,用大索連接,四麵圍起樓柵,結成水寨方陣,把木製戰船兩側用襯墊覆蓋,以防禦元軍的火箭和炮弩。
張弘範率水軍趕到,果然馬上扼控崖山之南入海口,又從北麵切斷宋軍退路,控製陸上淡水水源和糧道。海上宋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10多天的防禦戰中,將士們隻能以幹糧充饑,飲海水解渴,飲海水的士兵嘔吐不止,臉部浮腫,將士疲憊不堪,戰鬥力嚴重削弱。
不久之後,再一次傳來噩耗,血戰慘勝的張世傑領兵來接宋帝時,卻得知宋帝已被丞相背著蹈海,頓時軍心大散,宋室大勢已去。
殘宋帝、後、相一戰而喪,趙宋大旗不舉,人心浮喪,為將不識天文不懂地理的張世傑,率殘軍沿廣東海岸西去。後在海陵島附近全軍盡覆。
七日之後,海上浮屍以十萬計。
這一戰,被稱作崖山海戰。也是這一戰,寄靈人大敗。可是,寄靈人這一方的首腦不甘心,欲以兩條水龍脈挽救南宋氣數。
於是,寄靈人大祭司斬斷長江水脈,讓其與江陵之處改道。然而祭靈人卻發現此處居然有一條巴蛇之魂,欲用逆天之法改變命數,借由巴蛇之魂改變自己身上的詛咒。
可是,他們沒有想到,這條巴蛇已經成為了此處的龍脈,不可妄動,但是為時已晚。
當時的大祭司動了此處龍脈,導致三年之內此處年年決堤,百姓死傷無數,惹了天譴。此後,這一脈再也不能靠近此地。
但是,寄靈人大祭司為了斬斷長江水脈,也遭了天譴,至此之後,寄靈人分崩離析,為首的全數投江而死,以己身封印長江蛇魂。
這也是日後長江形成最純淨的鬼蜮的緣由之一。但是,祭靈人一脈卻因為崖山海戰,吸收了絕大部分的靈,導致這個組織在日後越發強大,強大到忘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