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六節)(36)(1 / 2)

(36)

易銘與這幾人好不容易走完,回到大堂,眾文武官員早等得不耐煩,在那兒亂哄哄地吵個沒完。見易銘等人出來,立即止住喧鬧。

大堂之中,早就布置好了桌椅幾案,易銘見兩邊分列了各兩排,靠西三級台階之上,陳有寶座及文案,易銘知道這是專屬於自己的。所以在眾人都各就各位後,他老實不客氣,走上台階,深感腰酸腿軟,徑直坐了下來。

他見看見眾人都站著並不落座,易銘就看了看身旁也站著的李千秋。

李千秋先衝易銘行了偮禮,又走到中間過道,朗聲說道:“諸位,我們四年不見主公了,我帶著大家給主公磕個頭吧!”

於是大堂之上,眾人全都跪下來,認認真真地給易銘磕起頭來。

見此情形,易銘這幾天好歹也都見怪不怪了,他站起身,伸出手去,說道:“各位,請起請起。”他差點想說一句“平身”的,就如影視劇裏的那些皇帝一樣,倏忽間想到自己還不是皇帝,於是隻好及時打住。

李千秋等禮畢,眾人重新入座,李千秋仍舊站在堂上,接著鏗鏘有力地說道:“諸位,主公一別四年,而今重出江湖,實為我義軍之幸,黔北萬民之福,在下相信,在主公的領導下,我們定能東進北上,重掌乾坤,你們說是不是呀?”

大堂之上,眾人振臂齊呼:“東進北上”、“重掌乾坤”,喊了十數遍,就像在老家時一樣。易銘心想:原來喊口號也是國人特性,源遠流長啊!

好不容易喊完,落座安靜了些。不管易銘認識不認識,李千秋又給易銘一一介紹了堂上文武官員。

靠右第一排第一座是李千秋,往下依次是朱信、秦任、範曠、尤華、許鐸、何宴、呂複、施道、張開、孔佑、曹儀、嚴素、華離、金貴以及楊承藩。後麵第二排是當地士紳名流及各縣的縣長,吳扶林、程精一等人也在其中。第二排的這些人中,易銘大多沒有記住。左麵第一排第一座是趙龍甲,往下依次為錢虎乙、孫象丙、李馬丁、周文秀、吳能奇、鄭可望、王定國、馮德清、陳步明、褚正烈、衛好才、蔣赤信、沈實根等重要將領。後排是一些職級低一點的將領,還有鄰近一些縣的守備軍官,楊遵、楊義也在裏邊。所不同的是,這次李千秋將這幾十個所擔任的職務和領銜的部門一並給易銘作了介紹。因太多太雜,易銘也記不住,以後過了好幾個月,易銘才好不容易記住了大半。

原來易銘“不在”的這四年,李千秋代為首腦,雖名為軍師,實則軍政大權集於一身,裏裏外外都管。趙龍甲名義上為督師,實際上也是統攬全局式的總管式的人物,在李千秋之下,為第二號人物,除了軍事,還管政事,朱信、秦任等是他們兩人的副手。

這下設的機構仿照明朝的形製,設有六部,分別為吏部、刑部、禮部、兵部、戶部、工部。六部直接對李千秋、趙龍甲、朱信、秦任四人組成的類似於內閣的機構負責,易銘雖然不在其位,但不妨礙他的領袖地位,所以他那大位,一直虛設著。於是內閣成為主管全部事務的最高機構,即便易銘這個主公不在,這內閣及六部卻各司其職、運轉無礙。

各部置總管一人,這稱為總管而不是尚書、侍郎什麼的,也是有講究的。照李千秋的話說,因為這黔北一地,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所以這六部的頭頭,名稱上還不能照搬明朝樣式。六大總管負責本部政務,下有副總管兩人,再下為各部門主事。

眼下趙龍甲雖然位及閣僚,但他同時掌管兵部事務;朱信掌管吏部;秦任領戶部總管;尤華為工部總管;許鐸為刑部總管;而禮部則由李千秋兼任。

這琦玉也是總管,雖然不在六部之列,但婦女頂了半邊天,女子都被集中起來加以監管,所以她這個總管也還一家獨大,可謂權傾朝野,她手下也有兩個副總管。

全境現轄二十多個縣,全部人口加起來不足五十萬,一個遵義城就占了百分之十還多,真可謂地曠人稀。各縣縣令管轄的人口其實和易銘時代一個鄉鎮差不多,當然,這都是前些年明末平播、改土歸流時殺伐太重的結果。

武將中,錢虎乙、孫象丙、李馬丁、周文秀、吳能奇、鄭可望、王定國、馮德清、陳步明、褚正烈、衛好才、蔣赤信、沈實根和趙龍甲分別統領十四支人馬駐守各地。如孫向丙、吳能奇主要負責遵義及周邊防務;錢虎乙、周文秀駐防綦江、南川等地;鄭可望駐防赤水、習水一線;李馬丁守湄潭、鳳岡;王定國、馮德清駐守南邊烏江沿岸;陳步明、褚正烈在大方、畢節一帶;衛好才、蔣赤信則守正安、道真各縣。隻有沈實根在黔東北思南、銅仁等地,所部三千人和當地民族武裝一起,把守著東部防務。楊遵、楊義卻分別在孫象丙、吳能奇所部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