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六節)(35)(1 / 2)

第十六節:府第森嚴氣象新,大堂政論起紛爭。

(35)

易銘、李千秋及眾文武官員,下馬過後,聚集在一起,又是一陣的客氣。怡晴趕過來,遞給易銘茶水幹糧,易銘喝了一口茶水,將搪瓷罐罐交給身邊韓知禮,那小子接了過去。易銘意味深長又看了怡晴一眼,這女子自轉身走了。再滯留片刻,眾人公推易銘走在前麵,餘下之人,在李千秋帶領下,自覺跟在身後左右。易銘背著手,緩緩前行,邊走邊看,細細品味這內城景致風光。後來右方冒出個三四十歲的儒雅文士,仿佛導遊一般,指指點點,不住給易銘一行解說著。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縱貫南北的大街,易銘憑直覺知道這是他那個時候的子尹路。這條大路原是為了紀念清代著名詩人、學者鄭珍而命名的。

易銘還知道:這個鄭珍是遵義曆史上少有的光榮角色,他字子尹,號子午山孩、五尺道人,晚年號柴翁。是清道光十七年舉人,主要的閱曆是作為曾國藩的幕僚,出了些點子,想了些辦法,據說曾國藩頗為器重。他與莫友芝一起被時人譽為“西南兩巨儒”,這個稱號雖然比較牛奔,但其實二人也沒有做出什麼讓人稱道的豐功偉績來。因此,這兩個人死不過百多年,就連在遵義一地,二人大名,也鮮有人知了。不過,他總算一生著述頗豐,有《儀禮私箋》、《說文逸字》、《說文新附考》、《巢經巢集》等,不過易銘一本也沒見著,更不知他這些著述裏頭寫的什麼。據說他與莫友芝共同編纂的《遵義府誌》,曾被那個變法失敗但名揚天下的梁啟超譽為“天下第一府誌”,因此可謂成就斐然。不過眼下,鄭珍爺爺的爺爺恐怕都還沒有出生呢!

說到鄭珍,因為家鄉人的緣故,易銘因此偏愛這家夥的詩,比如《晚望》,其詩曰:“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雲收去鳥,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靜,山容雨後新。獨憐溪左右,十室九家貧。”易銘感覺他這詩中有點杜甫的影子。

還有一篇,《閑眺》:“雨過桑麻長,晴光滿綠田。人行蠶豆外,蝶度菜花前。台笠家家餉,比鄰處處煙。歡聲同好語,針水曬秧天。”

另外有一篇易銘記不全了,他隻對前兩句記憶深刻,此詩開篇就說:“美言出貧士,孔孟不值錢……。”易銘往往讀到這裏,心裏佩服這人膽子很大,在那個時候就敢明目張膽地說孔孟老夫子的不是。

可能是由於兩旁建築較為低矮的原因,易銘見這大街比及他那個時候更顯寬敞。一行人走了十來分鍾,前麵出現了一個大的廣場,比他那時候的還大。這廣場呈東西向,南北寬約兩百米,東西長約三百米。然後向東通過一條五十來米的大街直抵江邊城樓,這東向的大街和南北向的大街在這裏交彙,呈現“丁”字模樣。

這年代又沒有個汽車,大不了街上行走有一些轎子,所以易銘覺得雖然規劃較為超前,卻顯得很浪費。

廣場以西的龐大古建築是易銘的府邸,背山而就,那大門懸掛著牌匾,裏麵有一些字兒。待走近一看,原來赫然寫著“黔北軍政府”五個大字兒。向南一點挨著的是李千秋府邸,上邊大言不慚寫著“樞密軍師府”。挨著易銘“黔北軍政府”以北,則是趙龍甲的“總製督師府”,再向北,依次是錢虎乙、孫象丙、李馬丁等武將的住處,照樣是依次羅列的一個個古色古香的庭院。雖然有些武將時下不在遵義城,但聽李千秋說,他們均把家眷都安置在這裏。相對於北邊武將,南部則為文臣居所,為朱信、秦任、尤華、許鐸等人宅院。隻有易銘的準嶽丈楊承藩楊老夫子較為特殊,他在遵義內外城,均置業眾多,要以現代的說法,恐怕也是個搞房地產開發的大房地產商,內城裏,他亦有宅院十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