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節:風卷殘雲收兩川,三湘四水起狼煙。
未幾日,川中清軍,已成驚弓之鳥,紛紛敗退。黔軍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兵分五路,直取重慶、涪陵、自貢、樂山、內江。一月內攻克重慶、樂山、自貢,未及兩月,涪陵、內江已告得手。易銘、李千秋、趙龍甲繼續坐鎮遵義,電告前方各軍:發揚不怕疲勞、不怕吃苦的精神,迅速展開對四川清軍的清剿作戰,采取大迂回、大包圍的方式,實行運動戰、殲滅戰、攻城戰結合,力爭1648年底解放四川全境。
易銘、李千秋令陳步明部,自樂山出擊,占領眉山,威逼城都;令鄭可望揮師北進,與褚正烈部彙合,從自貢北上,合兵一處,力求短期攻克城都;令衛好才、蔣赤信部沿內江,配合陳步明、褚正烈、鄭可望部攻占城都後,衛好才、蔣赤信乘勢占領廣元周邊各地;而重慶守軍中,令孫象丙即刻出兵攻占南充,並進占巴中;又令王定國、雲中飛、蘇飛虎部向東攻占達縣、萬縣、雲陽、奉節等地。而沈實根、馮德清部則撤回黔北,馮德清仍舊守烏江,並分兵駐防畢節、大方等;沈實根仍回黔東北,與當地土司軍隊一起駐防銅仁,並適時東進鳳凰、懷化。周文秀、趙龍甲軍並未出擊,回遵駐防;錢虎乙、李馬丁、吳能奇所部,自攻克重慶後就重慶及周邊駐防。
在四川清軍殘餘,大部退守成都,其餘拚命向陝西的豪格處退卻,那豪格陳重兵於寶雞,卻隻是觀望。眼看成都危急,請示多爾袞,多爾袞隻讓他堅守陝西、甘肅,不讓揮師入川。所以黔軍在川中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四川大部,均漸落黔軍之手。在易銘、李千秋看來,開年前就可攻克城都,安定四川全境。
這年年底,成都城破,為了防止各部與四川地方勢力衝突,易銘下令,要求盡快形成民族統一戰線,實施並推行大同宗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政策。
為防止各部理解不透、執行不力,易銘進一步指出: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異同,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麵,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因而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
易銘還指出: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幫助。
易銘又提到: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民族平等,就不會實現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則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切實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係,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
此政令一出,那川西康藏大涼山等地,果然對易銘民族政策歡欣鼓舞、反響熱烈,均願意接受黔府隸統,不及一月,均告平定。甚至西康一帶土司,百般示好,又派來心腹到遵,遞上降表,討要封賞名分,易銘一概予以滿足。隨後安排各方代表,深入黔北河山及礦山企業,參觀學習。
為方便管理,易銘將四川一分為二,為東川和西川。他任命陳步明為西川大同宗總長兼西川督師,行轅成都,衛好才、蔣赤信為副。鄭可望為西川省長,褚正烈副之,所轄軍隊經這麼一番邊打邊擴充,又招降納叛,竟然已有五六萬之眾。易銘、李千秋又指示,考慮到西川曆來為兵源大省,要求即刻整編擴員,短期內發展到十萬以上。
東川大同宗總長兼東川督師由錢虎乙擔任,孫象丙、王定國副之,行轅重慶,東川省長由吳能奇擔任,李馬丁副之。一如西川,也要求和西川一樣短期內征兵擴編,十萬之數亦是硬指標,不可推諉懈怠。
黔北一地也作調整,雖然隻有兩府之地,管轄的地界也不過遵義、銅仁二十幾縣,還是將這兒建了省,為貴州省。省大同宗總長兼省督師由馮德清擔任,周文秀這個近衛軍統領為副,沈實根為省長,然而副省長偏多,都有楊承藩、吳扶林、程精一、李之華、鄭之珖、曹仲、黎佐清、胡欽華八個。
值得一提的是還以重慶為中心,擴建水師,以吳能奇為帥,加緊操練,積極準備來年戰事。
又過了不久,韓知禮也回來了,見了易銘磕罷頭,這廝迫不及待,向易銘報告了四川一行的所見所聞。
易銘關注四川形勢,將韓知禮傳進書房,自然屏退閑雜人等,和韓知禮兩個說悄悄話。韓知禮受寵若驚,自然將這幾個月所見所聞,恨不得和盤托出。他話說得明白,事情談得清楚,易銘很滿意。隻是韓知禮說到的一些情況引起了易銘特別關注,比如關於錢虎乙如何穩定重慶形勢一事。韓知禮見易銘問及此事,似乎頗為關切,於是說的時候,眉飛色舞,就不停地恭維錢虎乙,說重慶城迅速安定下來,就全靠錢虎乙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