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節:名重天下誌不移,舍我其誰無人敵。
(61)
過了年不久,開了收心會,新定了規矩章程,下達了目標任務,宗政軍務,均呈現良好勢頭。而易銘府邸內務,亦是新年有新氣象。府邸太監宮女,外頭文武群臣,均照著封建王權模樣,自上而下體係漸而完備。易銘獨掌大權,居於中樞,坐機關下命令,出口即為政令,凡言出必行,行須有果。如若膽敢有人不當回事,不遵號令,輕則可打板子蹲禁閉,重則抓進班房甚至砍腦殼。自此一來,下邊越是怕他,易銘越是覺得這主公幹著過癮。
他但凡說話,既是訓示;就出個門,是為巡視;下邊見他,稱為覲見;他見屬下,叫做接見;甚或給人錢財,即為恩賞。吃飯叫用膳,睡覺為就寢。一天二十四小時,幹了什麼事,旁邊不知何時多了姓劉的夫子(琦玉他們稱為內史官),總是抱著書本本,煞有其事地記著。即便拉著怡晴小手,抑或和怡晴親個嘴兒打個波,這廝也不放過,這讓易銘頓有時光錯覺之感,自己仿佛變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帝。
李千秋近來忙於政務,不得休閑,早先的時候,一天數趟往易銘處跑。由於軍國大事都壓在了他和趙龍甲、朱信、秦任幾人身上,近些時日,隻是隔天才會前來。而來時往往又行色匆匆,和易銘相處不了許久。好在這幾人的副手倒還愈加恪盡職守、能力非凡,軍政要務,梳理得井井有條,李千秋、趙龍甲、朱信、秦任方才輕鬆了一些。
這日,李千秋不請自到,其時易銘正在臥室與怡情嬉鬧,那大門處,呆若木雞站了幾個太監。
怡情尚還不習慣當著外人撒嬌,所以每當易銘撩撥,或者說些情話,或者親她小嘴,亦或抱著她占些便宜,她隻是漲紅著臉,不敢放肆。
外麵太監見了李千秋,即刻警示易銘,不知何時興起的規矩,所以就高聲唱了一句:“資政大人到。”易銘聽得,慌忙撇開怡情,正了衣襟,平複心情,走出臥室。
李千秋早就長揖於地等候,易銘一抬手,算是領了,自個兒往書房趕,李千秋跟著易銘進了書房。
他看了看四下,不等易銘問話,自己搶先開口說道:“這裏不再有外人,我就不顧及那麼多了,眼下軍政要務,有龍甲、朱信、秦任等署理,我也就放心了。我打算此時去完成一件要事,這裏就交給你處理,你看如何?”
易銘聽罷大驚,問道:“你放著好好的資政不做,又要朝哪裏跑?”
易銘以為李千秋就挑這個時候和他告別,定然是如李千秋原來說的,將以後的大事,移交易銘處理,而他,則自然回到遙遠的那個時代去。所以易銘心裏瞬間就慌了,他雖然感覺到終歸有這麼一天,但幾個月來,他過問軍政事務較少,一切都是李千秋等人在操勞,也是這些人在拿主意,這突然之間聽說李千秋要走,所以驚異之情,可以想見。
好在李千秋全然洞悉易銘心思,他笑著說道:“你看你都急成什麼樣子?我是去幾年前,對那時進行一點小小的幹預,讓李侔活過來。當然,如果成功了,就省得你以後再去做,這樣也很好是不是?”
易銘總算鬆了一口氣,想了一會兒,忽然問道:“你這樣走了,他們不知道情況,問起來我該怎樣回答?”
李千秋答道:“我自然會對他們講,說你安排我暗中查訪,為將來北伐及東征作準備,你不細說,他們怎敢多問。”
易銘想想,覺得也是,就不好再說什麼。
見此事總算交代清楚,李千秋又遞給易銘一封書信,已拆了火漆,李千秋對易銘說道:“主公,我已看過,這是南明皇帝朱由榔寫給你的,你看看,都是好事兒,那使臣就在外麵。還有,清廷和孫可望的使臣也都來了,我將他們一並帶來,你準備準備,出去見見。”
易銘心情輕鬆了一些,說道:“好啊!我都見見,你去,讓他們都進來。”
李千秋答了聲:“是!”自轉身出去,易銘自信皮裏掏出朱由榔親筆書信,讀了一遍。隻是用文遣詞,艱澀隱晦,好在寫得不算潦草,易銘一個挨一個,艱難讀完,也不免有好幾個不認識。易銘知道,這恐怕是朱由榔手下那些窮酸迂腐之人,代為草擬,以至於好些個用詞,易銘沒有弄懂,竟不知其意。好在通篇書信讀了,易銘還算知道個大概。原來朱由榔先是湖南戰事不利,接著又桂林失守,廣西大部幾乎丟失殆盡。無奈之下,眼見得易銘占了兩川,正是兵強馬壯之時,所以這朱由榔就想籠絡易銘,信中對易銘極盡讚譽,將他比作周公一旦、諸葛不亮,要易銘興師北伐,匡扶明室,建不世之功,並封易銘為黔王,世襲罔替,同時賜姓為朱,改名李易銘為朱易銘。等等……。
易銘看著看著,心裏冷笑不已,他心想:老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你這喪家之犬未免自我感覺太好。要叫老子說:你這個皇帝可差勁得很,除了會逃跑,別的本事一概的沒有,就隻剩下一張朱明皇室傳人的招牌了。他想著這朱由榔就到了如此田地,居然還敢妄自尊大,要是自己屈服了,那才真是姓豬,隻不過豬狗不如的豬。
一念至此,易銘旁若無人、恣意妄為大笑了起來,恰逢李千秋正領著各方使臣進來,這一行尚未見禮,卻稀奇看著易銘在那兒哈哈地笑,所以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惶惶然不明就裏。
三方使臣,等得易銘止住笑聲,這才一一見過易銘。通過李千秋一旁介紹,易銘方知,這第一位來自大清,出自河南河內府,易銘老家人士。姓曾名敬宗,年紀五十來歲,看上去文質彬彬,恐怕也是個酸儒。可能是清廷考慮他來自易銘故裏,所以千挑萬選,尋得此人前來。李千秋對其根根底底、來龍去脈,自然清楚,說此人先在大明為官,大順牛X的時候,投了大順,所以與易銘及李千秋等,也算同僚。後來清軍南下,他又投靠清廷,博得戶部一個不大不小的官兒做。此番前來,臨行之前方才見過多爾袞。
易銘與他客氣兩句,賜了坐,香煙茶水,招待妥當,那曾敬宗白眼看了一眼其餘兩位使節,懶得打招呼,自坐下一言不發。
第二位來自孫可望處,其人大名鼎鼎,易銘有所耳聞。此人叫做白文選,號毓公,本是陝西吳堡人。他生於公元1615年,其年方三十四五歲,原為張獻忠部將,眼下在孫可望領導下,領軍駐守雲南。此人曆史上最終投降清軍,被封為承恩公,加太子少師,隸漢軍正白旗,康熙六年,封授光祿大夫,十三年病卒。死後次年,康熙皇帝還派禮部侍郎楊正中禦祭於他,看來清廷對其頗為看重,所以官兒當得順利,在那些造反的義軍頭頭中,就此人活得風光順溜,得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