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第九章:兄弟重逢(第四十二節)(70)(1 / 3)

第四十二節:一路風塵才到川,思君不見再入黔。

(70)

話說李侔一行十來人風塵仆仆往西趕路,為保證安全,一路上分為前後兩撥人,前麵安排三四個負責打前站,如有情況,派人告知李侔及餘下幾個。他這一行,一日百八十裏,倒還走得順利。因一路上兵荒馬亂、土匪橫行,所以這十幾個,全都裝作遊方化緣的和尚。鑒於口袋裏也沒有幾兩銀子,又不敢帶醒目的兵器,隻三人帶了幾把小刀,權作防身,所以一路走來,未遇險象。

他這一行,先是趕往漢口,接著沿江而上,過了一月,好不容易到了長江邊上的奉節縣,這裏已是李侔舊部王定國將軍駐軍之地,在奉節一縣,駐有王定國所部約五六千人。

奉節縣原為人複縣,唐朝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也就是李世民老兄死的那一年,為尊崇諸葛亮奉劉備“托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遂改人複縣為奉節縣。這個時候尚稱為夔州府,奉節正是夔州府治所。

李侔到了奉節,客棧還未住進去,卻早教人給盯上了。原來奉節城內王定國耳目,見一日就來了十幾個和尚,進城之後,托缽要飯是假,四下打探黔府消息是真,因而行為怪異,讓人大感蹊蹺。這些個耳目以為李侔一行定是北方細作,所以秘密報了,上頭派出軍士,將李侔等人,一網打盡、全部鎖拿。接著押往牢裏頭組織審訊幾日,方才知道李侔等人身份,於是趕緊報與王定國知曉。

王定國見到李侔已是一兩天過後的事情,待到親眼見了,王定國方才確信這件事情的確切性。他原來以為四五年的時間,李侔應該早就死了,不料這會兒卻從天而降似的出現在他眼前。更讓他驚訝的是,李侔一行人,路上肯定沒有吃飽飯,所以一個個骨瘦如柴,看樣子銀子也不夠用,所以衣衫襤褸,如同叫花子一般。加之一行人均為和尚裝束,李侔人倒是英俊依舊,卻全然沒有了以往風流倜儻的風采。

王定國因此感歎不已,他想到當年在軍中,李侔可是討北將軍,一身戎裝威風凜凜,非但戰鬥力爆表,人也長的帥,行軍途中,大姑娘小媳婦見著都要驚叫套近乎。何況手下統管著千餘個弟兄,也是呼風喚雨、說一不二的角色。他王定國當年不過是李侔手下的一名小頭領,隻管著百十來個弟兄而已。那時候王定國見了李侔,如同老鼠見貓貓,怕的要死,因而沒有一點自信和尊嚴。因為當年除了李岩,他王定國還得遵李侔的號令,李侔叫他往東則不敢往西,叫他向前他萬不敢後退。

不過幾年未見,王定國鹹魚翻身,成了統帥數千兵馬的將軍,照時下流行的說法,王定國的級別可是“正將軍”,肩頭一邊扛著一顆“金豆豆”,也管著這雲陽、巫溪、巫山、巴東等地,況乎宗政軍務大權獨攬,士農工商事事全管,簡直如同小小的一個諸侯,正是牛奔得很的時候。

軍士請進來李侔,就在夔州府衙門大堂內,兩人對視著,一時亦不知如何相見。

王定國這邊犯了難,他想來想去,不知道怎樣待見李侔,想了好一會兒,突然意識到自己不管怎麼說,也是他李侔舊屬,何況李侔還是自己主公的兄長呢!將來人家兄弟相見了,兩人不管誰當老大,誰當副手,都要比自己牛X,自己無非就又多了一個主子。

王定國想明白了,就趕緊整理一番著裝,然後離開大座,向眼前衣著破爛的李侔規規矩矩地跪下,磕了一個頭。他情不自禁、淚如泉湧,哽咽說道:“將軍恕罪,卑職軍務繁忙、迎候來遲,真想死卑職了,將軍原來還健在呀……。”

那李侔一路問來,早就得知川東形勢,知道王定國現在駐軍東川,不過親眼見了,也頗感驚訝。李侔知道:這王定國原來並不顯山露水,當年自己沒有注意到此人有這等帥才,甚是可惜,而今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了。李侔見他自信滿滿、英姿勃勃,舉凡因為長年征戰,所以性格更顯剛毅英武,不愧為統帥千軍萬馬的大將。

李侔隻是思慮片刻,趕緊俯身攙起王定國,客氣地寒暄數語,兩人相視再無多言。王定國請李侔坐於首位,那本是他自己的位置。李侔再三推辭,不敢上座。王定國自己也不敢坐,無奈之下,叫人抬過來一張木椅,和李侔並排坐著,那大位猶自空著。兩人落座,佳茗香煙,自是招待妥當,眾人一時無語,場麵有些尷尬。待眾人都坐了,李侔回頭看了看自己這十來號人,全都衣衫不整、麵黃肌瘦,活像一幫要飯的。他轉而想著:這三弟治下,事業輝煌、名震天下,哪裏像自己,落得這般田地。他這麼一比,不由得羞愧難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