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第十四章:入主京城(六十六節)(99)(1 / 3)

第六十六節:相見恨晚結兄弟,從此藩屬成友邦。

(99)

在蘇州又停留了兩天,易銘及大小官員、眷屬、兵士,又乘船回了南京。

及籌辦李千秋葬禮,南京舉城出動,萬人空巷,搞得莊嚴肅穆,熱鬧非凡。

又耽擱數日,待一切準備妥當,又沿運河北上,一路走走停停,用了兩月,方才趕到北京。

那一路上各部兵馬護送、錢糧接濟,競相攀比著表示忠心,唯恐落後。更有士農工商、三教九流,都來捧場,天下趨之若鶩,人人不可免俗。

到了北京,進了紫禁城,易銘才發現,偌大的皇城,早已封禁。原來趙龍甲接易銘命令,不下南京而直赴京師,節製各部、主持大事。吳三桂、李過等,嚴守易銘軍令,軍隊大部,均移駐城外,就連軍隊指揮中樞,也簡單地設在多爾袞王府,也就是小南城。

至於紫禁城及西苑三海,均重兵看護,閑雜一概不得入內,而珍奇古玩、官府檔案、國庫金銀,一概封存。易銘見狀,唏噓感概不已。原來與多爾袞城下之盟,這關外滿人倒還說一不二、信守承諾,真就一人一物,絕不帶走一二,可謂執行得非常到位。

見著趙龍甲時,此人剛從山海關巡防歸來,見著易銘,直跪伏於地,頭不敢抬,大氣不敢出,哭著直呼死罪。

易銘看他惶恐萬狀,知道他為李千秋之死難過自責。易銘走上前去,扶了起來,溫言細語說道:“你無罪,你有功,睿王命運,豈是你能左右的。”

趙龍甲聽了,感激涕零,又跪了說了好些自責的話,易銘勸慰再三,方才將他情緒安撫下來。

易銘進了京,本想找個清靜居所,無奈家眷眾多,這思沅怡晴、八豔眾侍本就不少,而太監又為數眾多,琦玉在江南又收羅若幹,來京浩浩蕩蕩,占了幾船。

他裝模作樣,謙虛一番,眾人深勸,於是隻好理所當然,住進了紫禁城。

他自個兒住了養心殿,至於怡晴、思沅、八豔、陳沅,則分居東西六宮。

易銘感覺這宮內太監宮女過多,本想全給轟出去,卻是秦會,又來求情說如此一來,簡直絕了這些人生路。

易銘考慮半天,沒有主意,見琦玉在一旁,就吩咐琦玉,將這裏頭數千太監,都給安置在了西苑三海之地,至於宮女等,擇選了一些,交由內府,其餘大部,全給充入琦玉女營。

這日稍覺安置停當,早膳方過,易銘於養心殿處傳來秦會、韓知禮、楊明義等,想出去看看。

這幾個自然委婉勸阻,易銘正要生氣,趙龍甲就來了,宣了進來,趙龍甲磕頭禮畢,興奮稟報說道:“大王,李淏昨日到京,這會兒和他幾個重要臣屬,都在外候見,大王要不要宣他覲見?”

易銘聽得此人,興趣盎然,說道:“好好好!怎麼不見,快叫他進來。”

少頃秦會領進來幾人人,易銘一看,為首一人,約莫三十來歲年紀,身材中等,但紅光滿麵、器宇軒昂,可能前些時候領兵征戰勢如破竹,報了仇、雪了恥,所以這下正是誌得意滿的時候。

此幾人進來,見一年輕人端坐,笑眯眯盯著他幾個端詳,李淏知道這是何方神聖,所以慌忙帶著隨行幾個行跪禮。嘴裏同時說著:“微臣朝鮮李淏,拜見大秦大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易銘不等他磕頭,早就上前一把扶起,說道:“老哥,不要客氣。”其實他又差點說句“平身”的。

那李淏本在大清囚禁日久,所以漢話講得杠杠的,見易銘稱他老哥,惶恐不已。他趕緊謙虛連連,說:“微臣豈敢,折煞微臣了……。”

那旁邊侍立的趙龍甲、朱信、秦任、秦會、韓知禮、楊明義等,見易銘對李淏如此看重,稱他為兄,均驚愕不已。

易銘笑道:“李兄不要客氣,本大王早就想好了,你我一筆寫不出兩個李字兒,本就一家人。何況中華朝鮮,兄弟情誼,同根同祖、源遠流長,雖然咱們李家淵源,時日久遠,無法考證,但彼此身體發膚,並無二致。更有亙古以來,山水相連,兄弟之邦,情同手足,所以我想與你締結兄弟之好,你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