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第十八章:驚天真相(八十九節)(127)(1 / 3)

第八十九節:紅顏從來多薄命,自古多情徒傷悲。

(127)

過了幾日,易銘接到報告,他那個遠在遵義的大舅子楊遵及貴州宗政軍首長沈實根,帶著幾十個隨從,到了京城。

易銘接見了二人,對自己不在位期間,黔地一體大致穩定,依舊忠於大秦,沒有受吳琦玉亂政影響而生亂,易銘對此大為滿意。於是對沈實根、楊遵褒獎連連,並安排韓知禮,對黔地大小官員,予以嘉獎,即日起公告天下,二人代表黔地臣工,謝恩不提。隻是這話兒說著說著,就涉及到了怡晴,楊遵對於怡晴之死,猶自義憤填膺、忿忿不平,所以跪求易銘,務必將吳琦玉、李侔、範曠、王夫之、錢謙益、方光琛等亂黨,全部下獄打入死牢,待調查完結,及時押赴刑場殺掉。

對於如何處置李侔及吳琦玉,易銘心裏依舊沒有主意,然而對於範曠、王夫之二人,是非功過,早已定性。易銘欣賞二人稟性為人,所以對於兩人過錯,概不追究,甚至已讓範曠官複原職,幫著韓知禮處理政務軍務。他聽得楊遵說起這個,心裏不認同,就沒有采納。

楊遵無奈,因他對範曠等人,並不忌恨,隻是尤其關心李侔、吳琦玉的處置,易銘一時半會兒,哪有聖斷,由於給他說不到一處,楊遵自然更為惱怒。

易銘見他這大舅子猶自不服,隻得進一步解釋,說李侔、吳琦玉,乃皇親國戚,雖有篡逆大罪,但如何處置,還得從長計議。

他希望動之以理、曉之以情,多少平息一下楊遵心中怒火。但楊遵如何能聽進去易銘半點苦心,在養心殿裏,和易銘爭辯起來。他如此犯上不遵,搞得易銘極其沒有麵子,易銘也拿他這大舅子毫無辦法。韓知禮及沈實根在一旁死死勸著楊遵,等得他稍稍冷靜了一些,終於不再咆哮朝堂,但心裏卻更不服氣。易銘一時不能說服楊遵,無奈之下,說了幾句狠話,方才震懾住這廝,如不然,還不知道此事要僵持到什麼時候。

不過對於楊遵提出的要將怡晴屍骨,隆重安葬於東陵,並昭告天下,追贈為大秦皇後的要求,易銘毫不猶豫答應了。他又問了身邊秦任、韓知禮、顧炎武等,均無反對,於是這事就這麼定了下來。易銘斥退楊遵,此人起身不行大禮,扭頭而去,讓易銘頗為不滿。

自楊遵退下,考慮到他意見依舊較大,為了平複其怒火,韓知禮趁此機會,奏請易銘,說楊家曆來公忠體國,這回又有守成之功,建議易銘對楊家稍作安撫,以安其心,並對沈實根等,也一並褒獎,如此如此……。

易銘準了,就照他意思,封楊遵為黔興侯、楊義為南川侯,而沈實根及楊承藩,原來就封了侯的,這回居功至偉,實在無法再封,就賜了黃馬褂和金銀珠寶,以示獎勵……。

定了怡晴名分及遷葬大事,擇了吉日,就此而行。是日天氣好,易銘帶著韓知禮、秦任、楊明義、黃宗羲、顧炎武、範曠、楊遵、沈實根、夏荷等人,出城移駕西山。自怡晴身死,夏荷將其遺骸,親自出城安葬於此,自夏荷重掌內廷,早就安排人手,組織查找,方才於亂墳崗中,尋得怡晴所葬之地。

因怡晴葬於西山,要將其遷葬東陵,不可避免就要穿城而過,易銘有心要將此儀式辦得盛大空前,於是安排秦任、範曠、黃宗羲等,幾日前就做好安排。

幻生已正式冊封為太子,為其“生母”怡晴靈柩起駕時行執紼之禮,也順理成章。隻是大秦上下,知道內情的,就那麼幾個人而已,韓知禮、秦任等,當然忌諱莫深,絕不敢泄露半點。

是日雖陽光綿柔,氣溫回暖,但易銘一行到了墳前,但見土墳埋於幾顆楓樹旁,殘枝敗葉,灑落一地。土墳之上,蒿棘枯萎,寒風襲來,卷起落葉,四下翻飛。

易銘隻讓韓知禮、楊遵及夏荷與他一起,走近墳頭,其餘人等,遠遠候著,不得靠近。他走的近了,見墳頭隻一小堆黃土,非但封土不成樣子,就墳前連個墓碑都沒有,顯得寒酸小氣。

見此情形,易銘悲從中來,眼淚再也包不住,順著臉龐傾瀉而出。

怡晴音容笑貌,猶自還在腦海,他一日之內,莫不想及十數遍,但每當想及於此,怡晴麵容,就又含糊不清、虛無縹緲起來。自他回來這段時間裏,因俗務纏身,尚不得有時間處置怡晴大事,因此讓他更為愧疚。深宮之內,到了晚上,萬物歸於寧靜,他總是輾轉反側、難以成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