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節:捷報傳來逆將死,眼見西邊燃死灰。
(128)
易銘等人趕回京城,召集朝中群臣於養心殿,就平定東北局勢商議對策。而前方一日數報,早將東北局勢說得清楚明白。原來吳能奇自退守沈陽,他手下伍英峰、餘朝棟、黃文瀚、蕭炳炎、尹耀坤等將領,退軍之際嘩變,臣服大秦,得了封侯獎賞,更加積極,於是夥同大秦軍隊尾隨而至,與北上的朝鮮李淏軍隊,將沈陽、長春、遼陽三城,圍了個水泄不通、飛鳥難進。
如此堅持不到半月,因大軍新敗、城中無糧,使軍心不穩、軍紀廢弛,陳步明趁機鼓動軍士嘩變,帶著上萬之眾,於頭天晚上趁夜湧進吳能奇東北軍政府官邸,將吳能奇及其親信數百人,亂刀誅殺殆盡。自殺了吳能奇,將其梟首示眾,後來裝在匣子裏,正快馬送來京師。陳步明及前方孫象丙、蘇飛虎、衛好才、周文秀、於海龍、時萬水、傅千山、皮嘉木、卞建功、伍英峰、餘朝棟、黃文瀚、蕭炳炎、尹耀坤眾將,及時報與大秦,說東北短期可望平定,對東北大事及吳能奇家人如何處置等,特請易銘旨意。
易銘問了韓知禮、秦任等人方略及群臣意見,易銘委任陳步明暫代東北首腦,孫象丙、衛好才為其副,要他節製各路軍隊,迅速平定叛亂、穩定形勢。留下李馬丁部下於海龍、時萬水、傅千山、皮嘉木、卞建功幾人駐軍東北。大秦其餘軍隊,如孫象丙部,由周文秀接管,同時節製伍英峰、餘朝棟、黃文瀚、蕭炳炎、尹耀坤各部,共計約四十萬,歸入大秦中央軍建製,在周文秀指揮下,還軍關內休整,另有大用。關於吳能奇叛軍處置,秉承易銘首惡必懲、脅從不究的原則,一律赦免其罪,隻是除陳步明所部及戰場起義各部以外叛軍,均即日退出現役,轉入地方或遣回原籍妥善安置。,
對李淏援軍,慰問犒賞,有功之臣,造冊登記,再行論功行賞。至於吳能奇家人,易銘吩咐不得傷其性命,即刻押解回京,再行安置。
安排完東北大事,已是傍晚,可事情還遠遠未完。原來易銘留下群臣,設宴款待,當然不隻是為了慶功吃大戶。而是散朝之前,易銘安排下去,叫群臣趁熱打鐵,晚上再議對吳三桂用兵大計。
及其晚宴結束,易銘卻叫群臣一並趕往乾清宮,他開了晚朝,待眾臣三跪九叩施禮完畢,易銘賜了平身,朝議開始。
照常又是範曠第一個站出來,他反對立即對吳三桂用兵,範曠振振有詞,對易銘及眾臣說道:“皇上,列位同僚,吳能奇叛亂,吳三桂出兵十萬,雖然未能前線參戰,然而其助餉一億元,出糧百萬擔,可謂其功尤著。皇上不予嘉獎,已屬不妥,更興王師討伐,恐為不義。何況他西南安定、太平富庶,全仗其數年苦心經營。如今再起戰端,西南一地,不免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皇上三思啊!……。”
易銘自平定琦玉亂黨一來,考慮到範曠老夫子雖然緊跟吳琦玉,有助紂為虐之嫌,好在這夫子在任上,總還沒用做出傷天害理之事,所以朝中一旦安定,就即刻啟用了他,無非是看在此人錚錚鐵骨,敢於直言犯諫的優秀品質的份上。隻是這廝往往太過自我,有時對易銘決斷之事,第一個站出來表態力挺,讓易銘說服眾臣的過程,少了很多口舌和麻煩。久而久之,群臣都知道,舉凡皇上力主、範曠力挺的事情,基本就能定下來,也往往帶來較好的執行效果。然而這老夫子脾氣強,但凡他以為不妥的事情,就敢立於朝堂,和易銘講死理,吵鬧爭論,就搞得麵紅耳赤也在所不惜。
然而他每每這樣,一點也不給易銘麵子,易銘也拿他無計可施。因為易銘明白,這些迂腐夫子,已將自己標榜為千古聖君,尤其胸襟似海、寬仁大度,更兼聖心燭照、世事通明,所以易銘被他等越捧越高,自然不能輕易發脾氣。況且這老夫子不怕死,要說殺他的話,他就先將脖子伸過來,引頸待決,就怕你不殺。又不能打他板子,因為可能打不了幾下子,就他那孱弱身子,也可能給打死。甚至罰他俸祿也不行,這廝清廉無私,沒幾個錢,因子嗣浩蕩,家裏人多,罰款交不出來,還可能因此全家餓肚子,所以易銘一個字兒也沒罰過。相反,易銘好幾回還拿了自己體己錢,明裏暗裏接濟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