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第十八章:驚天真相(九十節)(129)(1 / 3)

(129)

吳三桂十幾日內,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多次,依然不敢決斷。他與方光琛頭晚密謀至深夜,終於下了決心,於是一大早又叫來二三十個重要人物,在他周王府大堂議事。

此日天色好,氣溫適宜,眾文武興致也高,待得茶水喝了數遍,人人都不敢發言。吳三桂遍視全場,見個個低頭不語,不覺失望之極,看來看去,眼睛就放在了方光琛身上。他對方光琛,曆來看重,吳三桂當年聽了方光琛一席話,率領大軍十萬,主動投靠了大秦。直到如今,吳三桂也覺得當時決策是正確的,而促成此事,方光琛當年功不可沒。

方光琛見吳三桂投過來期許的目光,知道要引領風向,不表態是不行了,他早已將自己意見,頭天和吳三桂交代清楚,眼下還得將此想法,告訴在場眾人。他這樣做,歸根結底,其實不外乎是為他自己考慮。

幾月前,易銘發動宮變,擒獲了吳琦玉一黨,他那日拉肚子,沒有上朝,居然躲過一劫。於是趁亂溜出北京城,一路晝伏夜行,曆經千辛萬苦,到了成都,無非是想把所有的希望,全押在吳三桂身上。

方光琛以為:要是這把賭贏了,他將所獲甚多,在吳三桂這裏,他也可謂首功一件,那吳三桂今後還不言聽計從倚重與他呀!即便輸了,他也有退路,他潛心分析過大秦皇帝心理,隻要你主動示弱,順從他意思來,一般都寬宏大量,饒過了事。就比如吳琦玉那幫脅從大臣,如黃宗羲、範曠、王夫之、錢謙益等,也沒見皇帝要了他們的命,反而對於範曠、黃宗羲,比及原來更加信任有加,這讓方光琛有點後悔。他以為:當時自己就不該跑,要留下來,恐怕也會沒事,說不定還能得到重用。不過既然跑都跑了,就到吳三桂這裏,慫恿其造反,若失敗,自個兒秘密聯係大秦,再作內應,將來搞垮了吳三桂,自己也是大功一件……。

方光琛想得萬全,心裏有了主意,於是回答道:“大王,各位兄弟,大秦調動的西征兵馬,猶自還遠,就即便到了,其兵力不過與我相當,他有七八十萬,咱們大王也有百萬之眾,而秦軍裝備程度還猶自不足。李過這廝,這幾年戰功豈敢與我周王大軍可比,其他領軍將領高一功、郝搖旗等,大順餘孽,本就敗軍之將。即便投靠了大秦,也未見得立下大功,哪裏比得上周王。而楊承藩此人,無非仗著是皇親國戚,這才封侯拜將,守著舊都一隅之地,雖然兵精糧足,然而不過數萬,不足慮也。至於鄭成功此人,生性狡詐,善於投機專營,行軍打仗,卻是乏善可陳,打打小仗可以,要像咱們大王一樣大兵團作戰,未曾敗績,天下誰人能與大王爭鋒。所以這個,他是不行的。而周文秀這廝,年少輕狂,即便有大軍在手,我看他調度用兵,也還差點火候,俗話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此人遠不足慮。而西北兵馬,還得顧及北邊西邊的羅斯國,所以無論如何,騰不出手來。咱們大王就是興兵北伐東征,也有五分勝算,就哪怕不能滅了大秦,退守西南,足以自保,秦國其奈我何?秦皇封我,我亦裂土為王,他不封,我照樣為王。你們說是不是?……。”

方光琛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一般講來,殿上眾人,無不佩服。除了郭雲龍、楊坤暗自冷笑之外,其餘人等,竟然被方光琛侃侃而談一席話給折服了,於是大殿上,立即就有不少人鼓噪著。吳三桂掏出手絹,擦拭了臉上汗水,原來他竟緊張得大汗淋漓,以至於他都沒有意識到。這會兒見方光琛引導得好,眾將附和,願意隨他吳三桂走在一起,他這才放下心來,卻發現除了臉上,前胸後背都給汗水濕透了。

吳三桂冷眼觀察著眾將舉動,直到後來郭雲龍、楊坤等,都站起身表了態,他這才滿臉推笑,客氣地叫殿裏眾人複坐下來。他伸出雙手示意眾人雅靜,待大殿歸於寧靜後,吳三桂站起身,將他幾日來考慮斟酌千遍的話,徐徐講來,吳三桂說道:“各位肅靜!稍安勿躁、稍安勿躁,請聽本王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