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亞 劉顯棋
《紅星二場誌》是農場迄今最具有權威性的一部“百科全書”,以大量翔實的曆史資料,生動地、真實地記述了紅星二場半個世紀以來創業、發展的曆史。它是一部集綜合性、資料性為一體的著作,全麵係統地反映了紅星二場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情況,譜寫了紅星二場人屯墾戍邊的光輝樂章。
《紅星二場誌》的出版並與讀者見麵,是紅星二場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實現了我們老一輩紅星二場人多年來未能實現的夙願。借作序之際,我們謹向紅星二場史誌編纂委員會全體編寫人員和支持修誌的同誌們表示衷心感謝!
紅星二場的前身是在毛澤東主席身邊戰鬥和生活過的教導旅二團,曾和兄弟部隊一起榮獲“紅星部”光榮稱號,後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1950年3月四十七團隨十六師進入新疆哈密,擔負著剿匪肅特和幫助地方建立人民政權的任務。1951~1952年,奉命參加修建紅星一、二渠。1953年春進駐火石泉地區,履行“屯墾戍邊”的偉大使命。
50年來,紅星二場人響應黨中央、毛主席“保衛國防,建設邊疆”的號召,繼承和發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頑強鬥誌,以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實現了從戰鬥到屯墾的重大曆史轉變。
火石泉墾區是新疆鹽堿特重地區之一,土壤含堿量8%~42%,農場開發,以興修水利、開荒治堿為中心。洗堿往往需灌水20~30次,2年以後才能種植。在田間管理階段還要不斷同泛堿做鬥爭,才能獲得收成。紅星二場幾萬畝良田,是廣大軍墾戰士、職工艱苦奮鬥,戰天鬥地,用勤勞的雙手開發出來的。紅星二場在重鹽堿地區搞農業科研工作,主要是引進小麥、玉米、高粱新品種,通過小麵積反複試種、提純、複壯,給農場提供優良品種,從而取得了糧食生產連年穩產、高產。1964年3月9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恩茂在自治區第一屆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稱讚紅星二場是自治區的“一麵光輝燦爛的紅旗”,並振臂高呼“紅星二場萬歲!”被自治區黨委譽為“新疆的大寨”、“燦爛紅星”。1965年1月5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宣布:紅星二場是“西北農業戰線上的40麵紅旗”之一。
2000年6月30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王樂泉、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陳德敏、張慶黎等領導人視察紅星二場時,被紅星二場人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堅持改革開放、奮起二次創業的英勇事跡所感動,王樂泉書記號召全疆“向紅星二場學習”。首長們的講話和題詞,對紅星二場人是最大的鼓舞和鞭策。紅星二場人將團結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兵團黨委和農十三師黨委的正確領導下,繼續弘揚紅星二場精神,與時俱進,創造紅星二場更加美好的明天!
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