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紅星二場誌》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觀點,實事求是地記述紅星二場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創業和發展變化過程。重點闡述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紅星二場在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中所發生的變革。

二《紅星二場誌》原則上上限為1949年,下限至2001年12月31日。為了明晰淵源,有的章節上溯至事物發端之時,個別章節偶有下延。

三《紅星二場誌》誌首除配備地圖和彩色圖版外,設概述、大事記,誌中置專誌及人物誌,誌末設附錄、圖表索引及編後記。除概述、大事記、序章、附錄、圖表索引、編後記外,專誌以創業、經濟、政治、文化、教育、體育、醫療、衛生、科技、軍事等為序列安排。全誌共分33章139節。

四全誌采用語體文。用述、記、誌、傳、圖、表、錄諸體裁。事以類分,橫排豎寫,縱橫結合,詳簡有別,力求達到語言流暢、敘事準確。

五《紅星二場誌》所用數據以統計部門數字為準。計量單位除少數保持原常用單位外,執行1993年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的國家標準《量和單位》中的規定,土地麵積計量單位仍然使用“畝”。新舊人民幣以當時幣值為準,未做換算。

六《紅星二場誌》中的“人物”章,按照“生不立傳”的原則,以卒年先後順序排列。有突出貢獻的健在人物,以“人物簡介”形式記述。在紅星二場工作過的老紅軍、老八路均入誌。曆任團場正職領導除入傳者外均按任職先後次序簡介。其他有貢獻人物均以事係人,散入各章節。

七誌中使用的“建國”,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解放”,指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黨”,指中國共產黨。

八入誌資料主要來自紅星二場檔案室、農場機關各科室和各連隊提供的資料以及報刊、藏書記載和口碑資料,均經過考證、核實,一律不注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