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艱苦奮鬥聞名於全疆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三師紅星二場,擔負著生產隊、工作隊、戰鬥隊的曆史使命,在亙古荒原上開荒生產,逐步發展壯大,成為農林牧副漁俱全、工交建商綜合發展、科教文衛體齊頭並進、黨政軍企合一的屯墾戍邊軍墾農場。
紅星二場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下簡稱自治區)哈密市境內的火石泉,南瀕戈壁大漠,北倚雄偉天山,地理坐標為北緯42°48′00″~42°56′34″和東經93°09′58″~93°21′25″之間,占地麵積203.16平方公裏,人口近萬人。
境內多為東天山(巴裏坤山)山前洪積衝積平原,海拔725.5~832.8米,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坡降4‰~12‰。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具有典型的大陸性溫帶幹旱氣候特點:夏季炎熱幹燥,冬季寒冷漫長,春季氣溫回升快,秋季降溫迅速。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糧棉瓜果等農作物的生長。場部駐地火石泉鎮,向東經火箭農場有20公裏的柏油公路通往哈密市區和吐哈石油基地,距農十三師師部駐地大營房30公裏;向北有10公裏的柏油公路橫穿蘭新鐵路與312國道的3613公裏處相接。道路四通八達,便於物資集散與商旅往來。
一
紅星二場的前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一兵團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其來源有3個分支:其一是誕生於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後編為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麵軍(中央紅軍)一軍團偵察連,19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一一五師騎兵營,1944年秋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二旅騎兵團;其二是源於1932年組建的陝北綏德、米脂、葭縣、吳堡戰鬥團、米西遊擊師、清澗紅四團,後編為陝北蘇區紅二十八軍(軍長劉誌丹,政委宋任窮),19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一二〇師三五八旅七一六團二營,1944年編為教導第二旅九團;其三是源於1937年8月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的一個營,1944年編為教導第二旅三十四團。1945年10月,三個分支合編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旅二團。1949年1月,整編為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這支參加過二萬五千裏長征和延安保衛戰、平型關大戰、百團大戰等重大戰役,在金盆灣、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曾被毛澤東授予“紅星部”的英雄部隊,隨第一野戰軍六軍十六師在西北戰場上取得節節勝利,解放西安,攻克蘭州,直叩新疆東大門。
四十七團作為十六師進疆的殿後部隊,冒著嚴寒,從酒泉徒步西進,風餐露宿,長途跋涉,於1950年3月全部進入新疆,分駐吐魯番、鄯善、哈密等地,守備警戒,剿匪平叛,幫助地方建立人民政權。部隊響應毛澤東主席關於軍隊參加生產建設的號召,在吐魯番、哈密西河壩開荒種糧,養畜種菜,實行部分自給,減輕當地群眾負擔。1951年3月,參加修建紅星一渠,開山炸石、鋪渠引水、挖地穴居。次年7月,紅星一渠建成放水後,四十七團官兵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開赴天山五道溝口,搭帳篷、壘石屋,戰勝饑寒酷暑,僅用9個月的時間就建成37.4公裏長、用卵石漿砌的紅星二渠。1953年4月5日,天山雪水順渠奔騰而下,四十七團指戰員一手拿槍,一手拿坎土曼,吹響開荒造田、屯墾戍邊的號角,喚醒亙古荒原火石泉。當年7月18日,四十七團轉為生產部隊,改番號為新疆軍區農五師十三團。按照上級“邊開荒、邊洗堿、邊種植”的屯墾方針,第一年開荒種植1400畝,收獲水稻、糜子、小麥、玉米、高粱等糧食110550公斤,還生產油葵、紅花、麻等經濟作物。
1954年10月,農五師十三團歸屬新成立的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建製,進入建設正規化國有農場時期。火石泉是片重鹽堿灘,“無風一片白,風起白滿天”,在地表60厘米厚的土層裏,含鹽堿量8%~12%,有的高達40%~60%,鹽堿土層下,還有15厘米左右的芒硝層,軍墾戰士在這裏與鹽堿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到1956年,開墾土地1.25萬畝,其中耕地1.19萬畝、林地600畝,條田、水渠、林帶、道路統一配套;糧食產量逐年上升,經濟作物擴大到棉花、西甜瓜、甜菜、豆類;畜牧業逐步發展;農業機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當年底有各類拖拉機6台套,耕作完成53054個標準畝;教育事業起步,醫療衛生事業逐漸發展。
1957年1月,兵團將農五師建製撤銷,建立國有紅星總場,原農五師十三團更名為紅星總場二分場。農場進入鞏固發展時期,按規劃建設,發展挖芒硝、土堿、磨麵、榨油等工副業。1959年1月,恢複農五師建製,紅星總場二分場改為農五師紅星二農場。在“大躍進”形勢下,大規模開荒造田,但因土地堿多、缺水,形成棄耕和重新治堿。1963年,農五師紅星二場改編為農五師哈密管理處紅星二場。“紅旗所向,滄海桑田”,昔日的鹽堿灘變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渠係縱橫、瓜果飄香、六畜興旺的綠洲。紅星二場征服鹽堿,糧食連年穩產高產,並在國家遭受自然災害、人民最需要糧食的時候,把大量的糧食上繳給國家,被國家農墾部評為全國農墾係統樣板場,被自治區黨委譽為“新疆的大寨”、“自治區的一麵光輝燦爛的紅旗”。
1966年,“文化大革命”浩劫開始,在農場領導受衝擊、工作癱瘓、各項事業受到嚴重挫折的情況下,廣大軍墾戰士克服種種阻力,堅持勞動生產,糧食產量仍在緩慢增長。1969年4月1日,紅星二場歸屬兵團後勤部哈密管理處(以下簡稱哈管處)。1970年6月1日,更名為兵團哈管處二一四團。1975年,兵團建製撤銷,紅星二場劃歸哈密地區農墾局。隸屬關係多變,經濟滑坡。“文化大革命”前年年盈利,1966年僅盈利0.13萬元,1967~1976年間,5年微利,5年虧損,累計虧損85.62萬元。“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經濟複蘇,糧食大幅度增產,1978年總產突破500萬公斤。1980年依靠科技,主攻糧食單產,盈利32.8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