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兵團建製恢複,紅星二場隸屬兵團哈密農場管理局。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紅星二場振興經濟,調整種植作物,開始在較好的土地上推廣地膜植棉。1983年,推行以大包幹為主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興辦家庭農場,貫徹兵團“一主兩翼”方針,劃分自用地、宅基地,發展庭院經濟,職工積極性高漲,糧、棉、西甜瓜連年豐收。1984年,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王恩茂再次視察紅星二場,為農場發展多種經營把脈。當年,成立脫水菜廠,興辦化工廠、酒廠,工業粗具規模。1986年以後,貫徹“近期致富靠瓜棉,遠期致富靠林園”的方針,壓縮糧食麵積,提高單產,增種棉、瓜,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大麵積栽培無核白葡萄。1987年,民主選舉場長,實行場長任期目標責任製。推廣科學種田,精耕細作,拉沙改土,培肥地力,改造中低產田,擴展耕地麵積,提高機械化程度,農業生產連年豐收。硫化堿、脫水菜等工業生產步伐加快,交通運輸、商貿、服務業逐步壯大,文教衛生事業蓬勃發展,小城鎮建設逐步崛起,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和社會發展步入“快車道”。1998年,社會總產值突破1億元,國內生產總值4949萬元,人口平均純收入3688元,職工平均純收入7522元,實現利潤648萬元,創曆史新高。2000年,自治區、兵團領導人王樂泉、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陳德敏、張慶黎視察紅星二場時,被紅星二場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事跡感動,分別題詞,並號召全疆和全兵團向紅星二場學習。

2001年1月,兵團農十三師成立。同年7月,師黨委調整農場領導班子。當年,播種麵積3.9萬畝,比1987年增加1.3萬畝,果園麵積5790畝,比1987年增長161.8%;社會總產值12553萬元,國內生產總值6835萬元,比1987年增長850.6%,職工平均收入6829元,比1987年增長386%。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人傑地靈紅星二場所在地火石泉,土壤鹽堿含量大,開發治理難度大,不利於作物的生長和經濟的發展。紅星二場人發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艱苦奮鬥、一往無前,依靠科技,戰天鬥地,改造自然,改善環境,發展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紅星二場人口來源主要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轉業官兵,上海、武漢、天津、山東、湖北、河南及其他省市支邊青年,國家分配的大中專畢業生等構成。人員來自全國各地,帶來各地域、各民族、各行業的傳統、作風、技藝、語言、禮儀和習俗,互相融合,取長補短,形成優化組合的人口結構。成員大都是國有農場職工,子女普遍受教育,普及九年義務(初中)教育。人口總體的政治素質、文化素質、生理素質高。有王本義、秦興政、肖鳳瑞、王耀群、張保山等眾多老紅軍、老八路、戰鬥英雄,湧現出王德、楊振國、楊萬餘、王煥蘭、張禮臣、薛興玉、田文祥、孫振亞、劉顯棋、趙木森、李俊超、喬風光、李由等一大批人民功臣、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還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企業家、文藝工作者,各業人才齊集,其中許多人曾獲國家級的獎項。紅星二場群英薈萃,贏得了“新疆的大寨”、“自治區的一麵光輝燦爛的紅旗”等眾多美譽。紅星二場人不僅保“紅旗”,更重創新“紅旗”,讓紅星二場一直保持著“旗幟”的地位,讓“紅星更燦爛,紅旗永不倒”。紅星二場培養、造就了數十名團(處)級領導幹部,為國家高等院校輸送400餘名新生,從中脫穎而出14名碩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還有數人在省(區)、市、廳、局及各大公司、大專院校任職。紅星二場成為改造人、教育人的大熔爐、大學校,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批獻身邊疆、獻身祖國的人才。

“紅星二場萬歲”20世紀50~60年代,廣大軍墾戰士在火石泉這片鹽堿灘上,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的紅星精神,通過反複灌水洗堿,豎井排灌、種稻壓堿、兩耕兩灌、摻沙施肥、秸稈還田、複播綠肥、掃除堿斑堿點等辦法和途徑,治理鹽堿,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奪取了糧食的穩產高產,在土壤專家斷言“根本不能耕種”的土地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1959~1963年共生產糧食5790噸,給國家上繳商品糧2530噸,糧食商品率每年平均為43.7%。特別是1963年,糧食獲得大幅度增產,總產2025噸,平均畝產191.5公斤,商品率達86.4%。兵團二級勞動模範薛興玉,創造了150畝春小麥單產359.6公斤、複播糜子單產123.3公斤的新疆高產紀錄。在畜牧戰線上,兵團勞動模範楊萬餘、王煥蘭創造了兵團養豬業高繁育率、高成活率的紀錄。1964年3月9日,在自治區第一屆黨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恩茂在做總結發言時,被紅星二場軍墾戰士艱苦奮鬥、征服鹽堿、奪取高產的事跡所感動,振臂高呼:“紅星二場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