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二場的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其曆史最早可上溯到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起義的部隊。1937年8月25日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統一戰線形成,紅軍整編為八路軍。紅軍一方麵軍一軍團偵察連編入一一五師,陝北紅二十八軍編入一二〇師,他們取得平型關大捷後,赴華北建立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943年,為了挫敗國民黨反動派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和進攻,黨中央決定從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抽調由黃永勝、鄧華率領的機動旅,於1944年4月開赴延安,執行保衛黨中央、保衛延安、開展大生產的任務。1944年秋改編為教導第二旅,代號“紅星部”。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又發動了內戰。1945年9月,教導一旅和二旅抽調部分部隊開赴華北、東北。10月,留在延安的部隊整編為教導旅,旅長兼政委羅元發。原教導二旅留下的部隊(九團、三十團、騎兵團)編為教導旅二團,代號為“前進”,團長王季龍,政治委員關盛誌。1947年3月,教導旅二團與教導旅獨立團二營、三營各一部合編,仍稱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旅二團。
1947年3月13日,7天7夜的延安保衛戰打響。胡宗南以2個整編軍的6個整編師,15個整編旅共計14萬人向延安侵犯。延安的教導旅加上警衛七團,隻有5000餘兵力,彈藥缺乏而且防禦陣地很長,有100公裏寬,設立了3道防線,教導旅一團、二團英勇抗擊敵人,掩護中央機關和人民群眾安全轉移,在兄弟部隊和邊區政府的支持協助下,完成了保衛延安的光榮任務。同年10月15日,中央軍委決定教導旅和新四旅合編為西北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羅元發,政治委員徐立清,教導旅旅長陳海涵、教導旅政委關盛誌。11月,以“訴苦三查”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後,西北野戰軍轉入外線進攻作戰。教導旅二團與兄弟團共同參加了瓦子街戰役、洛川戰役、西府戰役、澄合戰役、荔北戰役。1948年12月,進行冬季整訓。1949年1月為適應大兵團作戰,便於統一指揮,全軍從縱隊到旅、團統一改變番號,教導旅改為十六師,二團改為四十七團,團長王季龍,政治委員王蔔。同年5月20日,十六師四十七團這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部隊參加解放西安的戰鬥。6月11日擊敗胡(宗南)、馬(步芳)反撲西安、鹹陽,7月12日參加扶眉戰役,和兄弟部隊共殲敵43000人。8月21日,蘭州決戰開始,十六師四十七團擔任主攻二梯隊,血戰皋蘭山的營盤嶺,26日蘭州解放。部隊在蘭州作了短暫休整,迅速西進,翻過冰雪嚴寒的烏鞘嶺,闖過風沙彌漫的大漠,在荒無人煙的茫茫戈壁上徒步行軍。1950年3月,穿過星星峽,抵達哈密。這支身經百戰,屢建戰功的部隊奉命剿滅土匪,協助地方建立政權,維護社會安寧。1953年,執行毛澤東主席的命令,就地轉業。四十七團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第五師十三團,擔負“屯墾戍邊”的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