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001年12月)
1949年
9月25日國民黨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嶽率部通電起義。26日新疆省主席包爾漢發出通電,宣布起義,新疆和平解放。
10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決定將第二兵團第六軍改屬第一兵團建製,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隨十六師歸屬一兵團建製。
11月6日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隨十六師駐酒泉整訓,籌備挺進新疆的各項工作。
1950年
1月四十七團隨六軍十六師進駐新疆哈密。
2月8日四十七團抽調69名幹部參加哈密各地政權建設。
3月四十七團直屬特務連、偵通連和炮兵連進駐吐魯番、鄯善、托克遜等地,擔負守備警戒任務。九連擔任迪化(烏魯木齊)、昌吉部分治安和指揮部軍首長的警衛任務。
4月四十七團一營二、三連由大芨芨出發到河西溝參加剿匪戰鬥。
5月18日四十七團二營參加芨芨台剿匪戰鬥。
5月四十七團三營奉令配合四十六團參加第二次增援伊吾保衛戰。
四十七團赴尖子口、黑山頭、前山子、石門子溝、東墩子、八大石、白石頭等地追剿叛匪。
6月25日四十七團抽調排、營級幹部及3年以上軍齡老戰士47人到十六師師部哈密大營房集中,參加文化學習一個半月。
9月15~26日四十七團召開第一屆黨員代表大會,出席會議正式代表198人,列席代表16人,特邀代表26人。政委齊廷璋當選為黨委書記,團長羅文賢當選為黨委副書記。會上提出今後的基本工作方針是“健全黨的集體領導,改進領導作風和工作作風,開展學習,提高覺悟,建立正規製度,提高工作效率”。
11月19日四十七團二營六連(駐紮在哈密西河壩),在二營營長喬德豐、六連連長王國秋、政指劉擇海的帶領下,參加道道水(野駱駝灘)剿匪戰鬥。
12月14日四十七團獲解放大西北紀念章的戰士有1250人,獲解放大西北功臣獎章的戰士有88人。
1951年
1月27日四十七團團機關設司令部、政治處、幹部管理處、後勤處,成立生產辦公室。
3月20日四十七團一營、三營到石城子山口修建紅星一渠。
4月6日四十七團接受訓練二大隊7個中隊。該隊於是年10月調走,訓練二大隊解散。
9月河南、湖南、福建籍參軍學生88人到四十七團工作。
12月8日四十七團二營出動127人參加剿匪阻擊任務,途經駱駝圈子、苦水、星星峽、白石頭、火石峽、黃羊泉等地,曆時11天。
1952年
1月5日接西北軍區電令,調四十七團營以上幹部26人到西安西北空軍司令部工作。
1月6日四十七團根據師部下達部隊整編命令,“大團改為小團”,緊縮機關,充實連隊,取消營的建製。
2月四十七團開展“三反”(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五反”(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偷工減料、反囤積居奇、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運動。
四十七團團部成立6人“洋犁班”,負責各連隊農機具實用技術培訓,共培訓學員70人。
3月四十七團抽調排以上幹部220餘人、勤雜人員30餘人,參加西北航空兵第二十五師的組建工作。
4月5日部隊進行整編,整編後四十七團下轄3個營。
4月四十七團後勤處改番號為財務處,下轄財務股、軍需股、衛生隊。
5月四十七團在基本完成剿匪任務後,按照上級指示,就地集體轉業1700人。
7月8日四十七團參加修建紅星二渠,經過9個月的艱苦施工,於次年3月底竣工,4月5日正式開閘放水,渠長37.4公裏。
7月山東籍參軍女戰士167人到四十七團參加工作。為便於指揮修渠建場,四十七團機關從哈密大營房遷至托蓋喀爾尼(二堡鎮八村),租借民房辦公。
8月24日四十七團調排以上幹部25人到哈密公安部隊工作。
10月四十七團召開第一屆功臣模範代表大會,評出功臣模範316人。
是年全團播種糧食232.9畝,總產4671公斤。播種油料作物2200畝,總產1.65萬公斤。
部隊開展向文化進軍,推行祁建華速成識字法,提出認識和掌握500個常用漢字的任務。
1953年
1月四十七團抽調5名戰士到西北空軍學校工作。
2月15日四十七團取消三營建製,原三營七連編為十六師運輸隊,原三營八連編為四十六團運輸隊,原三營九連編為四十八團運輸隊。
2月18日接十六師命令,四十七團抽調26人到哈密軍分區工作。
3月22日十六師將生產大隊604人(下設7個中隊)移交給四十七團管轄。
3月四十七團抽調一個營及團直565人在火石泉地區參加農場開發建設。根據東西幹渠、南北走向的支渠、支排定下場界。在東一不拉一木(現哈密市二堡鎮六村五小隊以南)成立了團員訓練班、洋犁訓練班。
四十七團取消參謀處,成立生產股,下設生產辦公室。
5月紅星二渠開閘放水後,四十七團在三連東一支渠的一、二、四鬥土地上開始泡荒治堿。
7月18日新疆轉業部隊番號更名,十六師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五師。四十七團命名為農業建設十三團(以下簡稱十三團)。團長肖鳳瑞,政委李耀亭。團機關設司令部、政治處、供給處、衛生隊。一營下設3個連,二營下設4個連。
11月由師部獨立營(巴裏坤)撥入200頭土種牛,十三團在桃樹園成立養牛場。
是年十三團成立試驗場。該團本著“邊開荒,邊治堿,邊種植”的方針,當年播種作物1812畝,其中水稻1007畝,畝產103.5公斤。修建土木結構永久性房屋7159.2平方米,臨時性房屋3272.5平方米。成立合作社,入社人數1527人,股金總額18.68億元(舊幣),平均每人入股122萬元(舊幣)。
1954年
1月6~11日十三團召開第二屆功臣模範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正式代表132人,代表全團436名功臣模範,列席代表17人。大會對1953年立功運動進行了總結、經驗交流,評選出全團學習的旗幟寇振海、孫文進及學習榜樣都德修、王洪珍,並評選出出席農五師功模代表大會代表45人。
1月農五師在十三團成立紅星二渠管理委員會和水管所。
2月1日十三團機關設司令部辦公室、計劃股、生產股、基建股、政治處、供給處、幹部處和衛生隊。
2月4日十三團本著“增加生產、緊縮開支”方針將一、二營營部及七連縮減,人員分調各連。兩個營的衛生所人員調團衛生隊。
3月17日成立十三團團部托兒所。
3月十三團成立被服廠、鞋廠、磨房、鐵木工組。
4月3~8日全國人民慰問團來十三團進行慰問活動,受到官兵們熱烈歡迎。
4月十三團成立氣象觀測哨,觀測員有佘友全、馬永清。觀測哨歸試驗場領導。
山東支邊女青年165人到十三團工作。
5月十三團成立工人俱樂部,下設宣傳組、資料組、文娛組、牆報組、福利組。
11月14~20日十三團召開第二屆黨員代表大會,出席會議正式黨員代表73人,列席代表8人。由團長兼黨委書記肖鳳瑞做黨委工作報告。大會形成決議:(1)經會議討論、修改、充實前屆團黨委的工作總結及每年生產建設情況,肯定成績,分析缺點和問題,明確了努力方向;(2)討論並通過了冬季生產計劃。大會選舉出中共十三團第二屆委員會委員7人,常委5人。
12月7日十三團抽調班以上幹部戰士25人到團部集中參加師部農機訓練班學習。
是年十三團種水稻1765畝,平均單產179.7公斤,造林36畝,試種棉花7.5畝,實收2.8畝,平均單產籽棉50公斤。全團新建營房2842.84平方米(宿舍、種子庫、機具庫、托兒所)。臨時房屋建築麵積4273平方米。
1955年
1月十三團取消營的建製,團直接領導連隊和作業隊,成立基建股、作業股。全團在職人員1352人。
2月21日十三團17名幹部調往師部的植棉場、修理廠、紅星劇社、宣教科等單位工作。
2月十三團召開慶功會,對上年全團按勞計分立功活動進行總結,評出一等功1人,二等功33人,三等功290人,集體立功班排19個。
3月十三團小麵積試種長絨棉28.8畝。
4月實行“大禮拜”製,官兵每半個月休息一天。
4月12日農五師司令部通知團部水管所辦理紅星二渠接管手續,至此,紅星二渠納入十三團固定資產。
5月楊振國治理鹽堿地做出突出貢獻,榮獲兵團二級勞動模範稱號。
6月20日十三團由供給製改為工資製,於次年4月1日起執行。
6月上海支邊婦女8人到十三團工作。
8月調入3台拖拉機、1台推土機,成立拖拉機分隊。
南京支邊青年16人到十三團工作。
9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對紅星二渠水利基本建設工程進行驗收,將驗收結果寫出鑒定書上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有關檔案資料交農五師接管。
10月十三團推行經濟核算製,實行團場獨立經營(定額管理、計劃管理、成本管理)。
是年十三團新治堿地3000畝,造林麵積164畝,其中防護林142畝,共植樹77260株,成活率75%。
1956年
1月十三團功臣模範人物楊振國等12人出席兵團積極分子代表大會。
2月17日十三團撤銷司令部辦公室和物資供應股編製,取消排一級建製。
3月5日一、四、六連與生產隊調整建製,調到新組建的十四團(吐魯番地區艾丁湖)參加開荒造田,開辟新農場。
3月十三團成立子女小學,1~3年級就近上學,4~6年級仍留在哈密大營房師部子弟學校就讀。
4月楊振國出席全國農林水利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
9月十三團實行工資製,增設勞動工資股。
10月十三團成立團部植保小組,負責全場防治病蟲害植物保護工作。
11月全團擁有各型拖拉機6台,折合16.8個標準台,實際使用9.6個標準台,完成53054個標準畝。
12月十三團幹部、職工工資標準實行按行業分類晉級。
是年團長王增普提出“蓄水保墒,疏鬆土壤,上水均勻,保證質量”的冬灌要求,全團完成治堿任務700畝,完成冬灌任務8200畝。
1957年
1月13日十三團超編幹部27人調往農一師、二師、四師及兵團直屬單位工作。
1月農五師更名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紅星總場,十三團改為紅星二分場,下轄3個耕作隊、1個基建隊、1個畜牧隊和拖拉機分隊、4個農業隊,原合作社改為合作門市部。
3月6日原十三團支援鐵路建設的工作隊改編為紅星三分場農業基建隊。
3月紅星二分場成立農場規劃委員會。
7月25日紅星二分場成立工會委員會,工會主席馮餐強。
7月紅星二分場成立共青團總支委員會。
8月11日紅星二分場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傳達貫徹關於“反右派鬥爭”有關文件,並成立農場整風領導小組。
9月新疆荒地勘測局五隊來農場進行荒地勘測設計,初步定為紅星二分場土地規劃總麵積80平方公裏,占地麵積12萬畝,可墾土地6.8萬畝。
10月在養豬戰線上做出突出貢獻的養豬模範楊萬餘獲兵團一級勞模稱號。
1958年
1月紅星二分場成立一個生產隊,開發西一支渠地區。
2月28日奉紅星總場命令,原紅星二分場耕作一隊編為紅星三分場基建六隊。
6月25日全場開展“百日苦戰,糧食跨黃河”(糧食平均單產200公斤/畝)大競賽活動。
11月湖北黃岡支邊青壯年130人到紅星二分場工作。
是年紅星二分場確立“畜牧為主,園林為輔,糧食自給,多種經營”方針。
1959年
2月紅星二分場成立雞鴨場,場長鄧占泰,指導員黎斌。
3月29日紅星二分場召開全場黨員大會,改選農場黨委委員,新選出農場黨委委員7人,張守峰任黨委書記。
3月湖北黃岡支邊青壯年482人來農場參加建設。
4月1日紅星二分場成立監察委員會、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以下簡稱愛衛會)、技術革新委員會。
4月21日紅星二分場更名為紅星二農場。韓誌儒任場長,張玉生任政委。農場機關下設場部、政治處、計財股、生產股。
4月開展以“四化”為中心的文化技術革命運動,全場湧現出大小技術革新項目127項。其中成功的創造發明35項,合理化建議14條,提高工效10~140倍。
6月20日掀起“除害滅病”運動。第二季度診療鉤蟲病400人,複診800人次。第三季度,診治流行性腮腺炎20人,複診62人次。
6月農場提出“1人10隻雞,10人1頭豬”家庭畜禽生產計劃。
蘇聯土壤專家莫托夫來農場考察農業生產。
8月3日紅星二農場一隊(桃樹園)調往軍馬場。
8月6日農場成立勞保福利委員會,對食堂、托兒所的保健等問題做出新規定。
9月26日農場黨委做出關於“增產節約”的決議,在全場開展“增產節約”活動。
9月兵團司令員陶峙嶽到紅星二農場檢查指導工作。
12月17日湖北省副省長率團來場慰問湖北支邊青壯年。
是年全場播種麵積13126.3畝,較1958年增長6.9%。糧食總產851102.65公斤,單產130公斤。開荒造田2630畝。投資8098元興建糖廠,占地麵積280平方米。
1960年
1月14日養豬模範王煥蘭被兵團授予兵團“十二麵紅旗標兵”之一。
1月紅星二農場在尾亞、紅柳河、哈密等地招收勞動力1588人,參加農場建設。
紅星二農場機構整編,成立基建股、生產股、供銷股。原工業隊改為工一隊,原化工廠改為工三隊,副業隊改為工四隊,新成立一個工二隊,建立基建大隊(包括3個隊)、養畜場(養畜隊、雞鴨場與九隊合並)、作業站〔三隊、園林隊、五隊(在頭堡)〕,屬營級建製。由各單位抽調3個排組建新二隊。
3月8日紅星二農場實行場、隊、班三級核算製。
3月10日農場發出“關於立即深入開展節約糧食群眾運動”的緊急通知,並提出9項執行措施。
3月全場開始實行旬日休息製(即每10天休息1天)。
4月紅星二農場駐紮在蘆葦湖的七連調往博樂,八連調往巴裏坤。
5月20日紅星二農場成立紅專學校,下設政訓班、文化班、農業班、操作班。
5月農場黨委提出堅持部隊文體教育與掃盲工作相結合,要求半年內實現無文盲。成立教育委員會,主任由張玉生政委兼任。
6月1日紅星二農場實行糧食定量,人均月供應糧食11.5公斤。
8月5日紅星二農場一隊搬回桃樹園,改為園藝隊,園林隊改為林業隊,五隊改為一隊(在頭堡),原工業一、三隊合編為工副業隊,單獨成立作業站、運輸隊、畜牧獸醫所。
8月農場鐵木工組製造馬拉列車安裝運行成功。
是年紅星二農場機關組建勞動連,完成種植水稻100畝、高粱200畝、冬菜100畝的任務。連隊幹部完成50%的勞動日。
1961年
1月紅星二農場廣泛開展創建“五好”連隊(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務好、生活管理好、執行任務好、工作作風好)、“五好”工人(政治思想好、勞動生產好、遵守紀律好、愛護公物好、團結互助好)運動。
9月武漢、上海支邊知識青年37人到農五師第五農校政訓班培訓後,於次年5月分配到紅星二農場三連、四連工作。
10月養豬能手王煥蘭獲兵團二級勞模稱號。
11月紅星二農場肝炎流行,全場傳染發病62人,患病率為25‰。
是年紅星二農場三隊獲兵團“五好標兵連隊”稱號,紅星二農場獲兵團“先進農場”稱號。
全場養有豬1019頭、羊3292頭、牛439頭、雞6465隻、鴨415隻、兔1529隻,挖堿35000噸,芒硝9000噸。工副業總產值622萬元。
1962年
3月紅星二農場召開首屆五好單位、五好個人表彰大會。28個班組獲“五好集體”榮譽稱號,30人獲“五好幹部”稱號,360人獲“五好個人”榮譽稱號。全場開展立功創模和學習標兵活動。
5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兵團第一政委王恩茂視察紅星二農場,讚揚紅星二農場艱苦奮鬥、治理鹽堿、精耕細作、奪取豐產的革命精神。
11月20日依據兵團和師關於“精簡機構,裁減部分職工”的指示精神,當年裁減處理地主富農成分的209人(遷回原籍),其中職工149人,家屬及子女60人。
11月27日紅星二農場上交糧食的絕對數占農五師第一位,農五師獎給紅星二農場蘇聯進口汽車1輛。
是年紅星二農場被國家農墾部選為“全國農墾係統樣板場”。紅星二農場五隊積肥班班長張禮臣堅持積肥8年,創造5年完成8年零10個月任務的成績,獲兵團“二級勞動模範”稱號。全場糧食總產136萬公斤,交商品糧62.5萬公斤,改造重鹽堿地15000畝。
1963年
2月兵團黨委決定成立農五師哈密管理處,原農五師紅星二農場改稱農五師哈密管理處(以下簡稱哈管處)紅星二場。
8月國家農墾部副部長肖克到紅星二場視察工作,並充分肯定了農場的工作成績。
11月17日紅星二場政委許恒通作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人民代表到北京參加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
11月社會主義教育(麵上社教)運動,農場幹部“下樓洗澡”做出自我檢查。
拖拉機隊被兵團樹為“紅旗標兵機耕隊”,拖拉機隊黨支部獲兵團“模範黨支部”稱號。王煥蘭被譽為兵團“青年標兵”。
12月紅星二場三連各種糧食麵積3915畝,總產83.5萬公斤,單產206.5公斤。春小麥平均畝產234.7公斤,創哈密地區大麵積豐收高產記錄,受到中央農墾部、自治區和兵團黨委的豐產獎勵。
紅星二場三連薛興玉班被評為兵團“小麥特級豐產班(組)”。豐產田創造一年兩季畝產480.9公斤糧食的記錄,薛興玉獲兵團“二級勞動模範”稱號。
紅星二場機關編製設立經營管理處、生產股、工業股、政治處。
是年紅星二場獲兵團“先進農場”稱號。三連被評為兵團“五好標兵”連隊,獲農五師“生產百萬斤糧連隊”稱號。
全場總人口2764人,職工1509人,管理人員111人,服務人員184人,家屬195人,小孩765人。全場糧食播種麵積13390.5畝,單產186.9公斤,糧食總產超過200萬公斤。
1964年
3月9日紅星二場改造重鹽堿地獲高產,被自治區黨委譽為“新疆的大寨”、“自治區的一麵光輝燦爛的紅旗”。
5月7日《新疆日報》發表題為《偉大的革命精神——論紅星二場艱苦奮鬥的曆程和生產成就》社論,並發表《燦爛紅星》長篇通訊。
5月8日《新疆日報》發表《活的思想教育威力無窮——紅星二場抓活的思想工作經驗》、《在重鹽堿灘上實現穩產高產——紅星二場治理鹽堿地的經驗》等文章。
5月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影師劉莫皋來場拍攝《軍墾戰歌》紀錄片,著名作家鄧普寫解說詞。
6月奉農五師命令,紅星二場260人調到紅星四農場參加農場基本建設。
7月兵團文工團著名詩人李幼容來場體驗生活,創作詩歌。
11月兵團副參謀長陳實來紅星二場檢查指導工作時提出“豎井排灌是根治鹽堿,開發地下水源,擴大墾地麵積的有效措施”。
12月兵團第二政委張仲瀚視察紅星二場,並就開發地下水治理鹽堿做了重要指示。
為合理規劃條田,便於機耕作業,紅星二場三隊與紅星公社七大隊交換土地。三隊讓出291畝,七大隊讓出103畝,紅星二場7.3畝林帶無償交給七大隊。
1965年
1月5日紅星二場治水改土,農業持續高產穩產,獲西北農業戰線“四十麵紅旗”之一稱號。
3月沈陽軍區複員轉業軍人42人來紅星二場工作。
4月27日農場組織49人豐產條田競賽小組開展競賽活動,豐產作物(糧食、棉花、哈密瓜)麵積達10815畝。
7月2日兵團綜合勘測組進天山勘測五道溝水庫。
7月3日紅星二場成立試驗站。
7月31日天津支邊青年92人到紅星二場工作。
9月9日中共西北局檢查團到紅星二場視察工作。
9月21日紅星二場在“鹽堿地上奪高產”的圖片和實物在北京展出,國家農墾部的領導人參觀了展覽。孫慎主持籌備展覽,吳玉茹、呂玉華為解說員。
10月自治區成立十周年大慶時,中央慰問團二分團到紅星二場慰問,並視察紅星二場的工作。陝西歌舞團演出精彩文藝節目。
11月7日兵團黨委再次授予紅星二場“新疆大寨”稱號,號召全兵團向紅星二場學習。薛興玉被評為兵團“新增十二麵紅旗標兵”之一。
12月4日紅星二場成立基幹民兵營,下設三個連,一個獨立排。
是年農業播種麵積1.7萬畝,開荒洗堿2300畝,糧食總產230萬公斤,牲畜保留頭數8100頭,完成育林麵積1320畝,總株數73.4萬株。
1966年
1月西北地區農業經驗交流會設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屆展覽館,該館在紅星二場舉辦。
3月5日沈陽軍區78名複員轉業軍人及53名家屬來紅星二場工作。
4月4日兵團第三政委裴周玉率社會主義教育工作團進駐紅星二場,10月16日撤點。
7~8月紅星二場學校教師到哈管處集訓,學習關於“文化大革命”“十六條”的決定。
9月20日紅星中學的紅衛兵來紅星二場“煽風點火”。
10月6~9日紅星二場召開第三屆黨員代表大會,會議曆時4天,到會代表56人,選舉出黨委委員10人,常委5人,許恒通任黨委書記,李官牛、王耀群任黨委副書記;選舉出監察委員會7人,王嘉裕任監委書記。分別組成紅星二場黨委會和監委會。
10月16日紅星二場統一連隊番號,設立排建製,原各生產隊(除機耕隊、試驗站、生產隊)一律改為連。
是年全場有耕地麵積兩萬畝,糧食總產250萬公斤,棉花總產0.65萬公斤。有各種拖拉機19.6個標準台。
1967年
1月29日紅星二場一派群眾組織奪了農場黨委的權,並成立奪權委員會,由3人組成。
3月28日兵團裴周玉、丁盛召集紅星二場群眾組織代表和農場主要領導兩派為紅星二場的“文化大革命”劃框框、定調子,確定一派為革命派,另一派為保守派。這是一次分裂的會議。
6月18日“紅星二場臨時文化革命委員會”成立,主任許恒通,副主任李官牛。
7月10日紅星二場群眾組織參加哈管處群眾組織圍攻紅星一場的“武鬥”,次日又參與地方“武鬥”。
11月30日紅星二場群眾組織參加了哈管處群眾組織第二次圍攻紅星一場的“武鬥”。
1968年
3月紅星二場開始“清理階級隊伍”,各連都發生亂揪鬥現象。
5月8日哈密至紅星二場高壓線路架設完工,開始通電。
9月28日紅星二場成立“文化革命委員會”,委員9人,李官牛任主任。
10月9日哈管處工程大隊二隊調到紅星二場參加農場基本建設,編為十二連。
12月紅星二場在“清理階級隊伍”中因受極“左”思潮影響,“清出”74人。
1969年
2月10日紅星二場開展整黨建黨工作。
3月11日紅星二場召開第二屆“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代表大會。
6月17日紅星二場增補現役軍官董旭東為黨委第一書記、“文化革命委員會”(以下簡稱“革委會”)第一主任。李官牛任黨委第二書記、“革委會”第二主任。
10月1日共產黨員譚朝興被推選為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0周年新疆兵團觀禮團代表,去北京觀禮。
1970年
2月11日哈管處的頭堡硝地、雅爾石灰廠、回城工地生產隊(班)劃歸紅星二場管理。
2月18日紅星二場投資5.2萬元建立化工廠,設燒堿車間一個。
6月1日按照兵團編製委員會對全兵團農牧團場統一編號,紅星二場編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哈密管理處農業二一四團。
12月28日二一四團撤銷原化工連建製,合並給九連;撤銷雅爾工地建製,合並給八連;撤銷頭堡硝地建製,合並給二連;原基建隊改為農業八連。
是年二一四團五連食堂被評為兵團“先進集體(班)”。
1971年
2月28日二一四團組織家屬和閑散人員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在各連黨支部領導下成立“五七”排、班,以集體所有製性質評工記分,按勞分配。
3月6~9日二一四團召開第四屆黨員代表大會,與會代表63人,會議曆時4天。大會選舉產生中共二一四團第四屆委員會,委員19人,黨委常委9人。董旭東當選為黨委第一書記,李官牛當選為書記。
7月15日連降大雨,刮大風,二一四團投資4萬元修建的天山水庫臨時壩被衝垮,造成14938畝糧食作物全部倒伏,八連部分房屋倒塌。
11月二一四團三連西一鬥在167畝土地上實現一年兩收,頭茬大麥畝產185公斤,二茬水稻畝產150公斤。一連進行小麵積大麥地套種玉米試驗獲得成功,大麥畝產209公斤,玉米畝產216公斤。
12月1日二一四團自行設計自行施工,10人用75天建成日產4.5噸硫化堿反射爐一座。
是年六連堅持“以糧為綱,全麵發展”方針,糧食畝產294.75公斤,上繳利潤23萬元。全連畜禽7296頭(隻),職工人均有羊6.8隻、豬5.8隻、雞5隻,被兵團評為“農業學大寨先進連隊”。
1972年
3月二一四團掀起灌溉技術革新運動,改進和創造了多種灌水新方法。攔截總排水渠的水泡荒洗堿,改良土壤,效果明顯,節約勞力50%。多數條田達到“1立方米的水生產0.5公斤糧”,少數條田達到“1立方米的水生產1公斤糧”。
5月二一四團建立獸醫站。牧業連隊配齊獸醫人員,同時培養不脫產赤腳獸醫,形成獸醫防治網。
6月二一四團在排水渠下遊圍塘養魚60萬尾。
1973年
3月二一四團收到兵團1972年超繳糧食50萬公斤加價獎1萬元。
是年二一四團糧食播種麵積1.85萬畝,總產475萬公斤,平均單產256.8公斤,產量較1966年增長近一倍,單產提高68%,單產和總產均是創建農場以來的最高記錄。
1974年
2月二一四團開展“批林批孔”運動。
4月二一四團獸醫站用電針“擊倒保定麻醉”技術,做難產牛剖腹取胎手術獲得成功。
9月二一四團六連搞發酵實驗,粗料細作,飼養豬群試驗成功,在全團普遍推行。
11月二一四團開展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
二一四團8個農業連隊糧食產量上“綱要”,每人占有糧食700公斤,每個農業工人生產糧食4500公斤、提供商品糧2500公斤。
12月二一四團牲畜總頭數8782頭,較1972年淨增26%。羊毛單產3.3公斤,比上年提高0.44公斤,創曆史最高水平。
1975年
2月二一四團進行春小麥59個品種試種。從生育情況、抗逆性、抗落粒性等性狀方麵對比試驗,做出評價、鑒定,選出10個較好品種用於大田推廣。
3月二一四團自籌資金95968元,購置農機具13件。
5月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被撤銷,原兵團哈密管理處改為哈密地區農墾局,二一四團複改稱紅星二場,隸屬哈密地區農墾局領導。
6月紅星二場在哈密頭堡車站以北建立1座水泥廠。
10月哈密地區派普及大寨縣基本路線教育工作團進駐紅星二場,工作團團長朱懷義,副團長陳宏尤。
12月紅星二場在東三支渠西六鬥修建魚塘20畝,次年3月完工,放養魚苗20萬尾。
1976年
2月紅星二場成立計劃生育委員會(以下簡稱計生委),下設計劃生育辦公室,黨委書記賀廣見兼任計生委主任。
遵照自治區新革發[1974]57號文,紅星二場下發低工資調整命令,對1766名職工工資進行調整,211名學生工給予轉正定級。
3月紅星二場投資1萬元修建科研氣象站,占地72平方米。
4月紅星二場三連發生團夥鬥毆,死亡2人。
7月6日哈密地區發文將西鹽湖小區劃歸紅星二場開發。因哈密地區鹽化總廠需要鹽池地盤,於1976~1978年,紅星二場在七角井的采鹽隊逐步撤出全體工人。
11月紅星二場第一次完成灌溉全場兩萬畝耕地的任務,進度快、質量好,秋灌工作創曆史記錄。
1977年
2月10日紅星二場衛生隊改名為哈密地區紅星二場職工醫院。
2月26日根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會議精神,紅星二場召開畜牧業生產工作會議,研究本年度生產計劃,評出七連為“牧業生產先進單位”,五連豬場、四連羊群為“先進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