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自然村和連隊(2 / 3)

(四)四連

四連駐地桑樹泉,位於場部以北5公裏,蘭新鐵路以南1.5公裏,西與三連、九連相接,東與十二連隔路相鄰。

四連創建於1953年,由四十七團機炮連、五連演變而來,1954年秋遷至高沙包(十二連)處,地點在四連東三鬥高包處,住地窩子,當時稱作五連。1955年原四連調走後,1956年2月17日,五連改為四連。1972年,四連遷到現駐地桑樹泉。

四連先後湧現出了十六師勞動模範寇振海,兵團先進生產者(1975年)、全國“三八”紅旗手(1978)王誌勤等勞模先進人物。

2001年末,四連總戶數155戶,總人口474人,職工數78人,離退休職工84人。耕地麵積3224畝,其中種植棉花3096畝,皮棉單產108公斤,總產354479公斤。總產值3180836.94元,盈利額326407.61元。人均收入1322.16元,職工人均收入8826.85元。畜肉、禽蛋、羊毛產量分別為1100公斤、680公斤、780公斤。桑樹泉(四連)居民點麵積88.2畝,居民飲用自來水。居民擁有移動電話5部,程控電話71部,擁有摩托車30輛,大小拖拉機10台套,客貨車3輛。

(五)五連

五連駐地小魚池,位於場部以北1.2公裏。

五連的前身是十六師四十七團養畜隊,1955年運輸隊撤消成立養畜隊,運輸隊部分人員並入養畜隊,地點在現糧棉加工廠辦公室處,主要養豬、奶牛、羊、馬等,1956年遷至小魚池(現脫水廠以北),1971年養畜隊更名為五連。

五連先後湧現出了兵團一級勞模楊萬餘(1957),兵團“十二麵紅旗標兵”(1960)、兵團二級勞模王煥蘭(1960)、自治區“三八”紅旗手高桂英等一批先進人物。五連居民點2000年被兵團、哈管局授予“安全文明小區”稱號,五連還被兵團命名為“小康連隊”。

2001年底,五連總人口359人,職工人數72人,農業一線承包職工59人,離退休人員103人。耕地麵積2814畝,其中全民大田麵積2564畝,家庭農場250畝;全連播種麵積2517畝,大田棉花播種麵積2279畝,家庭農場種植棉花238畝、葡萄12畝。皮棉單產128.9公斤,總產293656.4公斤。實現農業總產值3129000元(不含家庭農場),完成利潤總額363847.23元,超繳利潤74847.23元,職工人均收入10904.89元,全年人均工資14045.20元。果園麵積47.2畝,水果產量18.5噸。年末畜禽存欄數:大牲畜19頭,其中奶牛10頭,年產奶45000公斤,羊465隻,家禽2400隻,擁有各種拖拉機14台套,載重汽車1輛。

(六)六連

六連駐地甘草湖,位於場部以東,直線距離5.4公裏,東接火箭農場,北臨哈密市園林場。

六連的前身是四十七團二連,1953年在五連東十一鬥至東十四鬥(雞鴨場)開荒造田,1954年,二連遷至東二支渠,後又遷至東三支渠,1955年遷至甘草湖,與原六連相鄰。1956年3月,原六連調走,隻留下一個班20人,並入二連。1959年6月,二連(隊)改名為六連,以後六連名稱和駐地均未改變。

六連職工陳創華和杜玉坦因開發家庭農場成果突出,分別於1989年、1997年榮獲兵團“屯墾戍邊勞動獎章”;範新寶於1996年榮獲“紅星勞動獎章”。2001年,六連總人口340人,其中職工53人,離退休人員48人,農業承包人數58人,幹部6人。耕地麵積3094畝(不含家農),種植棉花3094畝,總產430100公斤,單產139.01公斤。總產值3546000元,盈利額390000元,上繳費用267000元,上繳利潤390000元,全隊人均收入985.78元,職工人均收入7225.03元。

(七)七連

七連位於場部以南與場部同駐火石泉鎮,處於配水渠地區,地勢相對較低,海拔761米。

七連的前身是二隊,創建於1960年3月,地點在北戈壁原公路以北,稱為農業二隊,是1960年3月第一作業站成立時創建的3個連隊之一。當時二隊幹部職工148人,政治指導員徐大香,副隊長趙明緒、呂小典;主要任務是挖支渠、打鬥渠,開荒造田;住地窩子、帳篷。開荒麵積1200畝,當年播種棉花108畝,糜子190餘畝。到7月份,因作物生長情況不好(堿害、缺水),顆粒無收,7月底二隊又從北戈壁搬往養畜隊(小魚池、現五連),主要任務是打磚坯、建窯燒磚,建“現代化豬場”。8月至9月底,磚坯打了12萬多塊,窯也建好了,天氣也變了,10月1日早上霜凍將一部分磚坯凍壞,建豬場的計劃流產。1960年10月22日,二隊從養畜隊搬至配水渠開荒造田,幹部仍是原班子,職工100餘人。1961年主要任務是挖排堿溝、打鬥渠、平地、治堿、管理苜蓿。經過40餘年的發展,七連成為農場屯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77年5月,七連李宗才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團委授予“學雷鋒先進個人”稱號。1993年7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授予李萬和“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99~2000年,哈管局計生委授予七連“合格連隊”稱號,兵團計劃生育協會授予七連“合格協會”稱號。2001年,七連獲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集體稱號。七連多次被哈管局、農場評為先進單位,有多人次獲局、場榮譽稱號。七連也是個出人才的地方,湧現出張德鬆之子張衛國、陳子紅之子陳美、陳拉等一批高科技人才。

2001年,七連總戶數160戶,總人口495人,職工93人(其中幹部7人,勤雜4人),離退休人員85人。擁有國土麵積4111.65畝,農田保護區麵積4032.6畝。棉花種植麵積3614畝(大田麵積3439畝),皮棉單產120.7公斤(大田114.36公斤),總產436196.9公斤。總產值4140702.73元(現行價),利潤總額583281.48元,法定利潤491000元。全連人均收入1833.89元,職工人均收入9555.53元。年末畜禽存欄頭(隻)數:牛13頭(奶牛2頭)、豬25頭、羊430隻,家禽1100隻;主要畜產品產量:肉類4.28噸、牛奶2.7噸、羊毛430公斤、禽蛋5300公斤。居民點占地麵積34981平方米,房屋553間共15020.48平方米,人均住房麵積30.34平方米。七連庭院經濟在全場較突出,有19戶擁有21座蔬菜溫室大棚,麵積為48畝。

(八)九連

九連位於場部西北,直線距離6.5公裏,駐地紅柳灘,與三連、機二隊、四連相鄰。

九連是由原生產隊創建的。1962年,有五六十人從巴裏坤焦炭廠調到二場紅柳灘開荒造田,並成立生產隊。該隊治理出的堿地由三連種植,後來開墾的耕地又交機耕隊婦女排耕種。1967年生產隊調往天山修五道溝水庫,水庫定向爆破失敗下馬後回原駐地。1976年生產隊改名基建隊,主要任務仍是開荒造田,墾出的荒地由機耕隊耕種。1986年,基建隊改為第二聯戶農場,以農業生產為主。1990年第二聯戶農場又更名為九連,直至2002年1月撤消九連建製,將原九連並入三連。2001年末,九連總人口206人,職工45人,耕地麵積1520畝,全部種植棉花,皮棉單產120.2公斤,總產182644.7公斤。總產值1618934.02元,利潤179499.65元,法定利潤154000元,超繳利潤25499.65元。全連人均收入1588.07元,職工人均收入7269.81元。

(九)十連

十連位於場部以西2.5~5公裏,駐地高堡、桃樹園。

十連是原副業隊、一隊演變而來的。1957年農場有一個班在桃樹園地區開荒造田,利用三連排堿溝流下來的水治堿,當時人員隻有18人,主要是年老體弱人員,先後歸三連、養畜隊管轄。1965年果樹園(試驗站)成立一隊,1966年遷至桃樹園,一隊改為一連,1986年一連更名為第一聯戶農場,1990年第一聯戶農場改稱八連,1999年取消八連編製,將原八連並入十連,稱十連,仍有居民住桃樹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