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然村
火石泉鎮所屬已定名的有13個自然村,均用漢語新命名。1984年,各自然村在地名普查命名前和命名後,人們一般稱駐地單位名稱,幾乎不叫駐地地名。
(一)北頭堡
一連原在現址以南與二堡鄉五大隊相鄰,後來般遷新駐地,該地原無地名,屬拱拜爾萬地區範圍,在1976年地名調查時,因地址在頭堡以北,距頭堡火車站較近,故命名為北頭堡。
(二)冰草灘
二連是1962年創建的連隊,當時的地名叫冰草灘,但無人叫過,一直稱單位名稱,1983年地名普查時仍使用“冰草灘”為該地地名。此地名是根據該地區地形為衝積扇台地,而且有一種生長較多的植物——冰草而得名。
(三)紅柳灘
三連是團場創建最早的農業連隊之一,於1953年在該地區開荒造田,屯墾創業。紅柳灘是根據當時該地區生長的紅柳多而得名。以後,九連、機耕二隊創建後,駐地也在紅柳灘。
(四)桑樹泉
四連於1953年在該地屯墾,當時地名稱為桑樹泉,是根據當地有桑樹和有一眼泉水而取名。
(五)小魚池
五連是由建場初期的運輸隊、養畜隊演變而來。該地原地名無人叫過,1983年,地名普查時根據當地有一口20畝的魚池為特征取名小魚池。酒花連1982年創建於此地,以後酒花連編製撤消並入五連,居民多向南搬遷300米。
(六)甘草湖
六連駐地,原無人居住,1953年,在該地開荒建連時並無地名,一直稱單位名稱。1976年地名調查時,以該地甘草生長較多且旺盛,像一片湖,故取名為甘草湖。
(七)桃樹園
八連是由原一隊、園藝隊演變而來。該地名是根據當地長有桃樹這一特征而取名為桃樹園。1999年取消八連編製,將原八連並入十連,稱十連,但居民仍住該地。2002年1月,又將十連改稱八連,兩地居民仍各住原地。
(八)高堡
十連是由原副業隊、水利隊演變而來。1976年,副業隊由高煙筒搬遷到此地,改為水利隊。1992年12月,水利隊改稱十連,1999年八連並入十連,仍稱十連。因該地位於場部以西一條比較高的戈壁梁上,故而取名稱為高堡。
(九)高煙筒(廢村)
1959年,副業隊在此挖硝、挖堿,以前地方上在此建有一座燒堿的高煙筒,後來人們就一直稱此地名為高煙筒。1976年,副業隊遷至高堡改稱水利隊後,高煙筒住有水利隊少量放牧人員。後來,這些放牧人員回高堡後,就再無人居住。
(十)高沙包
1967年10月,十二連的前身哈管處工程大隊二隊調到紅星二場駐場部,不久遷至果樹園,一年後與四連駐地互換。該地原無地名,於1976年地名調查時,根據該地地形為隆起的圓形大沙包而取名為高沙包。1975年在該地建有變電所一座。
(十一)果樹園
水管所駐地,這裏原無地名,1953年紅星二渠建成放水後,農五師紅星二渠水管所進駐該地,後紅星二渠交紅星二場接管,在此地成立農業試驗站,地名就稱駐地單位名稱,為試驗站。1977年試驗站改為水管所。該地是1976年地名調查時,根據當地的特產蘋果而取名為果樹園。
(十二)北戈壁
園藝三連的前身是園林隊,該隊駐地原無人居住,也無地名,是一片戈壁灘,1960年開墾此地後,因該地地處場區以北的戈壁,故一直稱為北戈壁。2000年園林隊更名為園藝三連。
(十三)小葦湖(廢村)
原十連駐地,在場部(七連)以南3公裏。1983年在此組建十連連隊,因當地地勢較低,是一片沼澤地,生長著茂盛的蘆葦,根據這一特征,故該地取名為小葦湖。1986年後,十連並入七連,該地無人居住。
二 農業連隊
截至2001年,全場共有農業連隊16個。
(一)一連
一連位於場部西北9公裏,駐地北頭堡,北與二堡鎮七村交界,西南與五村毗鄰。
一連創建於1960年3月。雖然部隊在屯戍初期的編製有一連(一隊),但奉上級命令,多次因調整建製被調走。1956年3月5日,原在團部從事機關營房基建工作的十三團一連,因調整建製,調到吐魯番艾丁湖新組建的十四團參加開荒造田。1957年2月,農場機構整編,在桃樹園(現十連)成立一隊。1959年8月3日,紅星二農場一隊又被調往軍馬場。1960年3月,農場成立一、二、五隊,組成作業站(營級單位),站長陳國文,副站長廖光烈,副政治指導員劉俊明。1960年7月,作業站撤點,作業站一隊調到二堡鄉五大隊旁現一連連址西南,改稱五隊,連長劉海棠,政治指導員田文祥,職工100人左右,從事開荒造田。1966年10月16日改稱二連。1986年1月,農場將原二連改為一連,此後,一連番號未更改。
2001年,全連職工86人,其中大田承包工人73人;連隊管理人員6人,其他人員7人,大田承包職工中有臨時工23人。年末耕地麵積(含家庭農場小片地)3891畝。2001年種植棉花3626畝,小麥265畝。當年產皮棉392.988噸,單產108.38公斤,糧食102.62噸,單產387.2公斤。年末牲畜存欄1182頭(隻),其中豬52頭,大牲畜(驢、牛)30頭,羊1100隻,家禽615隻。全年肉類總產量12噸,禽蛋總產量1.3噸,羊毛總產量1200公斤。水果總產量9噸。全連個體戶擁有大小拖拉機8台。
2001年,全連實現總產值3619873.88元,法定利潤742000元,盈利額791018.78元,完成淨利潤454550.77元。上繳費用(管理費、財務費)340981.88元。在崗職工工資總額709261.83元,職工人均收入8247.23元。
(二)二連
二連駐地冰草灘,位於場部西北,直線距離8公裏,與二堡鎮八村接壤。
二連的前身是基建隊,成立於1961年10月,地點在果樹園(試驗站),隊長王殿臣,指導員李寶山(人員由各連隊抽調組成)。基建隊組建初期,職工仍住在果樹園,並在現二連連部西南挖地窩子,一邊挖好一邊住進去。1962年開始在西一支渠地區開荒治堿。1970年12月28日,基建隊改為八連。1986年1月,原八連更名為二連。
2001年末,二連總人口380人,從業人數129人,在冊職工89人。
2001年末,全連可耕地麵積(播種)5239畝,其中小片地為808畝。棉花播種麵積4868畝,產皮棉519.23噸,其中全民麵積4320畝,產皮棉471.613噸,單產皮棉109.17公斤。年末畜禽存欄數828頭(隻),其中豬10頭,大牲畜15頭(含1頭奶牛),羊403隻,家禽400隻。擁有小型拖拉機1台,載重汽車1輛。
2001年,全連農業總產值4626329元(按現行價計算。如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則為2841711元),銷售收入4206109元,利潤總額659705元。在崗職工工資665495.01元,職工人均收入7477.47元,全隊人均收入1751.30元。
(三)三連
三連駐地紅柳灘,位於場部西北部,直線距離6.5公裏,北與二堡鎮七村交界,西與二連交界,東接機二隊、九連。
三連創建於1953年,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三連。1953年3月,紅星二渠竣工後,三連首先在東一鬥、二鬥、四鬥開荒造田,190餘人拉開了紅星二場軍墾第一犁。當年種植水稻、高粱、小麥、玉米等作物。三連創建近50年,連隊名稱從未更改,駐地從未搬遷。
三連一直是個紅旗單位,就像紅星二場的縮影,50年來,三連贏得了許多全國、自治區、兵團、師(局)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年年都是農場的先進單位。三連也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先後湧現出一大批團處級以上領導幹部、科技人才、勞模和先進人物。1962年,紅星二場三隊被評為兵團五好標兵連隊,方孟金班、王蘭亭班均被評為兵團“一級小麥豐產班組”。1963年,三連薛興玉獲兵團二級勞模稱號,並於1964年、1965年、1978年三次進京受到中央領導人的接見。1963年,三連再次評為兵團“五好連隊”。
2001年末,三連總戶數230戶,總人口643人,職工112人,離休6人,退休職工64人。耕地麵積5400畝(全社會),其中全民耕地麵積4805畝,種植棉花4640畝,皮棉單產115公斤,總產554553公斤;種植小麥65畝,單產392.4公斤;種植油料等100畝。總產值5060000元,盈利額1380713.21元,上繳費用380000元,上繳利潤1002000元,人均收入1246元,職工人均收入7743.3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