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營房
1950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六軍十六師陸續到達哈密。四十七團團部設在哈密大營房,部隊分駐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吐魯番、托克遜、鄯善、哈密擔任守備任務,邊戰鬥,邊生產。
二 托蓋喀爾尼
1952年7月,紅星一渠基本完工,四十七團指戰員又開赴天山五道溝口修建紅星二渠。為便於指揮修渠、建場,四十七團團部從哈密大營房遷至哈密二堡鄉八大隊(現二堡鎮八村)隊部所在地托蓋喀爾尼(維吾爾語意為駱駝的肚子)。部隊租借民房辦公,團部單位有衛生隊、特務連。
三 火石泉
1953年3月,紅星二渠基本竣工,四十七團抽調一個營及團直565人在火石泉地區參加農場開發建設。1953年4月5日,紅星二渠正式開閘放水。7月,部隊官兵轉業為生產大軍。十六師四十七團改編為新疆軍區農五師十三團。
火石泉,是維吾爾語的音譯,意思是雙刺玫泉,其地理範圍最初大致在北緯42°56′~43°00′,東經93°14′~93°18′之間,即今二堡鎮六村以北、蘭新鐵路與312國道之間的地區。1952年7月,四十七團準備在火石泉以南的大片戈壁灘上開荒建場,當時官兵們不知道這片戈壁灘的地名,因其靠近火石泉,故而將此地稱為火石泉地區。火石泉這片地區居住著3戶維吾爾族牧民,其中一戶居住的地方有一條坎兒井(今五連小魚池),開墾有80餘畝耕地,周圍地區生長著大片茂密的蘆葦、白刺等植被,牧民們稱該地為博斯坦力克,意為水多草豐的綠洲。
1953年勘察規劃農場時,決定將場部建在博斯坦力克,但當時軍墾戰士們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地名,仍稱此地為火石泉。1976年地名調查時,場部所在地仍稱為火石泉。1984年哈密地區地名普查辦公室將紅星二場場部駐地正式命名為火石泉鎮(指小城鎮,並非行政區劃意義上的鎮,下同),地理坐標為北緯42°50′,東經93°17′,海拔765米。
1953年6~10月,十三團在火石泉新建土木結構臨時房屋3272.5平方米,包括宿舍、夥房、合作社共11幢,磚木結構仿蘇式(永久)辦公室1幢928.2平方米,木土結構仿蘇式宿舍9幢、倉庫1幢共5931平方米,磚木結構澡塘1座300平方米。
1954年4月,十三團從托蓋喀爾尼搬遷到火石泉新建的團部,團機關設在新建的仿蘇式辦公室內。團所屬單位有一連、四連、六連、七連,從事營房基建工作,此外,還有衛生隊、托兒所、合作社等單位。這年十三團團部又新建仿蘇式土木結構永久性營房(托兒所、機具庫房各1幢)1262.5平方米,俱樂部、烘幹房、廁所等臨時性房屋共1010平方米,十三團團部粗具規模。
1955年,又在團部以南成立拖拉機隊。1956年,成立子女小學校。
20世紀60年代,紅星二場場部(火石泉)建設總麵積達到1.10平方公裏。1968年,在場部機關辦公室南側建成土木結構的大禮堂。
70年代,場部建設變化不大。
80年代,紅星二場場部小城鎮建設初具雛形。1982年,紅星二場第一幢磚混結構大樓——啤酒花烘幹樓建成,建築麵積527.1平方米。1985~1989年,農場招待所大樓、脫水廠車間樓、麵粉廠軋花樓、製粉樓、榨油車間樓相繼建成,新增樓房麵積4496.8平方米及配套建築9720平方米。場部硬化砂石路麵3公裏,完成312國道—場部—火箭農場的主幹道路基工程10公裏。
90年代,紅星二場場部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
2000年,為加強火石泉墾區城鎮建設,規範建設行為,創造有利於生產、方便生活、環境優美的城鎮格局,促進紅星二場經濟持續全麵發展,按照常住人口1.2萬人的規模規,劃製定出占地麵積8.5平方公裏,人均建設用地233.17平方米的《紅星二場火石泉鎮規劃圖》。按照規劃,到2001年底,先後建成農場科技文化中心辦公樓、醫院門診樓、學校教學樓、軋花樓、商貿中心樓、住宅樓、職工教育中心樓、商住樓、派出所辦公樓、保險公司樓、種子加工樓等高層建築。農場小城鎮建設累計投資3800萬元,先後完成了辦公、教育、商貿、衛生、住宅、道路、供排水、供電、供暖管網等工程建設項目,建築麵積36397.29平方米,主幹道路總長3.8公裏,供暖管網總長1.64公裏,農場調頻廣播、有線電視、程控內外線電話覆蓋普及率分別達到100%、90%、75%。場部小城鎮占地麵積達到3.8平方公裏,初步形成了場部周圍高樓層疊、道路暢通、布局合理、文明新鎮崛起的繁華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