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受岩性的影響較為明顯,其次受地貌條件所控製。山區地下水以水平或垂直方式從高處向低處運移,徑流途徑短,在溝穀以泉的形式溢出地表或以溝穀潛流的形式側向徑流。在火石泉312國道以北的傾斜平原中上部,含水層岩性為砂礫石、卵礫石,透水性極強,地下水循環交替強烈,地下水以平緩的坡度向下運移。蘭新鐵路以南的火石泉細土平原區,隨著含水層顆粒的逐漸變細,透水性和富水性減弱,水循環交替滯緩,地下水徑流條件變差,越往南顆粒越細,地下水徑流條件越差。
火石泉平原區地下水排泄主要為機井開采、泉水溢出、潛水蒸發和植物蒸騰等。由於氣候幹旱,地下水通過毛細管蒸發,埋深1~2米時,年蒸發量達4000萬立方米,是土壤鹽漬化的主要原因。
場區地下水按其貯存水層岩性和水動力特征分為2種基本類型3個含水層:第四係鬆散岩類孔隙潛水和承壓水,第三係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承壓水。
第四係鬆散岩類孔隙潛水:在火石泉312國道以南的潛水含水層厚度(一般)較薄,岩性為中細砂,單井湧水量小於100立方米/天,多以溢出泉、潛水蒸發等形式排泄。
第四係鬆散岩類孔隙承壓水:主要分布在火石泉312國道以南的細土平原區,承壓含水層厚度一般在20米左右,岩性為砂礫石、中細砂,頂板埋深小於30米;單井湧水量達1000~3000立方米/天,滲透係數350米/天,受地表徑流和地下水開采的影響,枯水期為8月份,豐水期為4月份,地下水動態表現為水文——開采型。
第三係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承壓水:該含水層多由第三係葡萄溝組砂岩、砂礫岩及泥質粉砂岩組成。從水文地質鑽孔資料上看,在100米深度內有兩個穩定的含水層段,含水層總厚度為15~50米,頂板埋深由北向南變淺,紅星二場場部以北,單井湧水量大於1000立方米/天,滲透係數為10~64.9米/天。
20世紀70年代,農場用人工推火箭錐打井灌溉,深度一般30~50米,單井流量80~200立方米/秒。隨著上遊的鄉鎮及紅星二場耕地、機井的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到80年代,農場用機械衝擊鑽打井,成井深度60~70米,單井湧水量70~120立方米/秒。到90年代,成井深度為70~100米。井管壁材料:井深70米的用直徑為90厘米的涵管,100米的深井用直徑為377~426毫米的鋼管。場區農業灌溉機井均提取地下水較豐富的第四係潛水;生活飲用水井井深150~170米,取第三係承壓水,封井深度達100米,提水量最大可達50~70立方米/秒。
1998年場區地下水開采量為1817.6萬立方米,占總補給量的79%,即開采係數0.79已達到《新疆農用水源地規劃設計技術細則》(試行)規定的中等P值(0.70~0.85)範圍;二堡鎮六村大坎兒井的地下水位埋深在6.06米,紅星二場場部的地下水位埋深在10.17米,場區地下水位平均以0.36米的變幅逐年下降,10年後最大降深為7米。為保護場區內地下水資源,避免將來地下水位下降過大而造成本地區生態環境的失衡,根據兵團勘測設計院地質勘測分院1999年4~8月對場區地下水進行詳查後的預測結果,場區地下水年開采量應控製在1800萬立方米,方可使地下水資源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而且,在開采第三係承壓水時,井與井之間的最小間距半徑應為250~300米。2001年,紅星二場有機井240眼(不含9眼報廢井),其中農用221眼,生活飲水井19眼,年提水量1800萬立方米。
三 水質
物理性質:場區地下水均無色、透明,局部淺層水有鹹苦味,水溫隨埋深與氣溫而變化,一般在12℃~17℃,深井水溫一般穩定在13℃左右。
化學性質:大部分麵積為弱礦化水,礦化程度為1~0.3克/升,pH值在7~8之間。
地下水化學類型由淡水-鹹水類型,即由HCO3——Ca++型、HCO3——Na+型至Cl-—Ca++型、Cl-—Na+型或SO-—4-Ca++型、SO-—4-Na+型。
紅星二場水質檢測及其評價情況,詳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