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土壤及其分布

紅星二場場區受地形、地貌、氣候、土壤母質和灌溉耕作等條件的影響,土壤類型呈帶狀分布:洪積衝積扇—新老衝積平原—衝積平原。土壤分布是:礫石戈壁土—戈壁新墾土—棕漠土—沼澤土—草甸土—鹽土—風沙土。

場區土地資源豐富,按地形、地貌和土地差異,可分為四個自然區域:

(一)衝積扇上部土戈壁墾區

位置在紅星二渠以東312國道兩側。主要分布有流動風沙土、固定風沙土和薄層棕漠土。在這一區域,地下水位低,植被覆蓋少,土壤肥力低,但適宜發展園林業,由於光照、晝夜溫差和沙質土等有利條件,生產的瓜果甘甜可口。至2001年,園藝三連已在此開墾發展園林834.5畝。

(二)衝積扇(台地)糧棉耕作區

位置在衝積扇中下部紅星二渠以南的一、二、三、四連和水管所所在地,主要分布有棕漠土,土壤形成主要為衝積物,土層深厚,發育層次不明顯,地下水位較高,適合發展農作物、蔬菜種植等,大部分已墾為農耕地,是農場糧、棉主要產區。

(三)溢出帶和平原區

該區主要是五、六、七連和脫水菜廠、十連及場部所在地。主要分布有沼澤土、草甸土,土層較淺,地勢較平坦,地下水位高。1996年以來,紅星二場人在團場黨委領導下,發揚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奮起二次創業,再造兵團輝煌”,開荒造田,分別在六連和場部東南建起兩個開發區,成立園藝一連、園藝二連。

(四)南部荒漠區

該區位置處在水利隊、六連、七連耕作區以南戈壁鹽堿區,主要分布鹽土,土層較淺,部分較深。將成為擴大耕地麵、開辟人工草場、發展畜牧業的基地。

二 土壤成分

根據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五級製土壤分類法,紅星二場土壤可分為5個土類,13個亞類,28個土種。

(一)土壤分類及其成分

1.棕漠土

分布於扇形地中下部。

棕漠土的形成主要為衝積物,可分為3個亞類,2個土層,6個土種,土體以灰色為主,灰棕色次之。

棕漠土礦化度為1~2克/升,石灰含量2.710~8.593克/升。土壤結構呈現塊狀、片狀,耕地熟化呈顆粒狀。耕地表層養分含量:有機質0.77%~2.35%;含氮0.023%~0.11%;含磷0.152%~0.262%;速效氮23ppm~25ppm;速效磷11ppm~49ppm;速效鉀173ppm~443ppm;總鹽0.43%~1.071%,pH值為7.5.水、肥力、熱和保水、保肥能力較好。適宜種植各類農作物。

在土壤利用上,加強了灌溉管理,精平土地,板結地拉沙改良,種植綠肥,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改良了土壤結構,提高了肥力。同時加強條田防護林建設,實行生物排水,清挖排水係統,使地下水位下降未造成次生鹽漬化。

2.沼澤土

分布於衝積扇下部潛水溢出帶和衝積平原部分低窪地區。

沼澤土可分為2個亞類,2個土屬,4個土種。土體以灰色為主,灰白色次之。

沼澤土土層較淺,水位較高,春季土表易積水,鹽分聚集強烈;質地較粘重,易於板結;1米以下有砂石。

地下水礦化度2克/升,pH值7.5~7.8.石灰含量6.227%~6.308%。耕作層有機質含量2.47%~2.66%;含氮0.105%~0.370%;含磷0.131%~0.23%;速效氮44ppm~65ppm;速效磷25ppm;表層總鹽0.634%~2.718%。土壤結構為粒狀,保水保肥性能較差。

在土地利用上,采取縮短排水溝間距,擴大機井排灌,發展滴灌、噴灌,改善土壤結構。低窪區深挖明溝,暢通排水渠,平整土地,使地麵能夠均勻上水,以防止積鹽。增施有機肥料,擴種綠肥,秸稈還田,改善作物對養分的吸收條件。

3.草甸土

分布於衝積-洪積平原。

草甸土可分為2個亞類,4個土屬,6個土種。土體為灰白色和灰棕色。草甸土土層較淺,地勢較平坦,地下水位較高。礦化度為2~3克/升,pH值為8.部分地帶春季返堿積鹽。50厘米以下有沙漿石,土質粘重,易於板結,耕作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