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二場自然災害主要是春季大風、夏季幹熱風、初春秋末的低溫凍害、流火七月的洪水災害和病蟲害等。
一 大風
大風全年以東北風為主,夏季偏北,陣性大風較多。年均日數大於或等於8級風10.5天。
大風以春季為最多,大風日數占全年大風的52%,多出現在4~5月份,對農業易造成危害,一是耕作層跑墒,刮走表麵土層和養分,或危害作物機械損傷,更甚者將幼苗連根拔起;二是大風日常出現晚霜凍,影響春季作物幼苗及果樹幼芽、花芽的形成,嚴重影響產量。
1979年4月10日至11日,強冷空氣入侵,大風驟起,最大風力10級,起初風聲呼嘯,沙塵彌漫,隨後風雪交加,氣溫陡降。紅星二場刮死、凍死大小牲畜數百隻(頭)。1988年4月15~16日,紅星二場遭受大風襲擊,風力8~9級,最大風力10級,造成西瓜、棉花地膜吹散,洋蔥種子連沙土刮走,受害麵積708畝,直接物化成本損失2.77萬元。
二 幹旱熱風
幹熱風的指標:
強幹熱風:當天14時(北京時間),氣溫≥35℃,相對濕度≤30%,風速≥3米/秒,連續7天以上。
中強幹熱風:當天14時,氣溫≥35℃,相對濕度≤30%,風速≥3米/秒,持續5~7天。
弱幹熱風:當天14時,氣溫≥35℃,相對濕度≤30%,風速≥3米/秒,持續3天。
幹熱風的形成有兩個條件:一是6月至7月上旬天山上的積雪尚未大量融化,五道溝河水供不上灌溉的需要,造成幹旱;二是6月至7月,山南地區已進入高溫期,在這段時間又是山南地區的次風季。兩者相遇,形成幹熱風。
據24年氣象資料統計(見),紅星二場地區年平均幹熱風0.9天。7~8月上旬,幹熱風出現16次(強幹熱風1次,中強度幹熱風10次,輕度幹熱風15次),占全年幹熱風的71%。而此時,正值棉花開花結鈴期、葡萄漿果膨大期,其危害輕者減產5%,重者減產43%。
三 浮塵沙塵暴
由於大氣層的汙染和人類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因素,不但經常出現大風揚塵天氣,而且沙塵暴也漸頻繁。據不完全統計,1979年、1986年、1993年、2001年等在不同地區均有沙塵暴出現。
特別是1986年5月19日的沙塵暴,至今使紅星二場人記憶猶新:早飯後,大風即起,沙塵飛揚。之後風力不斷增大,飛沙走石,進而天空吼聲如雷,昏天黑地。然後天空由昏變黃,鋪天蓋地。最大風力達到12級以上,直刮了40多個小時。大樹被連根拔起,地裏的幼苗被大風吞噬,房頂的泥土被掀掉一層,化工廠的鐵煙囪被刮倒折斷,電線杆傾倒電線扯斷,紅星二渠的渠道被流沙填滿,全場停電停水,停火做飯,停工停課,交通阻斷,家家戶戶緊閉門窗不敢出門。大白天,房子裏光線昏暗,想讀書寫字都看不見。風停後,家家院子裏鋪了一層厚厚的黃沙,黃沙裏摻雜著許多黃色的金屬片,還熠熠閃光。大風過後,場區一片慘象。
四 低溫凍害
紅星二場地區大風多出現在春、夏兩季,而伴隨著大風降溫及西伯利亞寒流的侵襲,常出現終霜凍天氣,給農業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早霜凍一般出現在9月底至10月上、中旬,主要影響大秋作物和夏播作物的成熟。
終霜凍(即晚霜凍)出現在4月中下旬,個別年份在5月中旬,對春季作物幼苗及果樹幼芽、花芽的形成造成危害,嚴重影響產量。
1979年5月13~14日,出現大風降溫天氣,冷空氣入侵紅星二場地區,淩晨4~7時,氣溫維持最低值-3.4℃,地麵最低溫度-9.1℃。剛出土的瓜苗及蔬菜幼苗全被凍死,高粱返播補苗1932畝,690畝玉米凍死50%以上,農業損失3萬餘元;水管所果樹凍死20%,蘋果樹凍死80%,園林隊蘋果樹凍死30%;凍死馬1匹、豬50頭、羊80隻、牛8頭。凍害造成的損失達53.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