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場初期,人口結構單一,多為男性未婚青年,且文化程度低。隨著各類人員的輸入,人口結構漸趨多樣化、合理化。
一 性別結構
四十七團進疆初期,人口結構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女性人口很少。1950年,全團2139人,家屬和小孩隻有19人。1951年,全團人口1713人,男1663人,占人口總數的97.08%,女50人,隻占總人口的2.92%。1951~1952年,湖南、山東等地的參軍女戰士230餘人,1954~1955年,山東、上海支援邊疆建設的女青年170餘人到團(場)後,男女比例有所調整。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發展,男女比例逐漸正常。1964年人口普查全場總人口為2899人,男1709人,女1190人,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1.44.1977年總人口6612人,男3429人,女3183人,性別比1:1.08.1986年總人口6114人,男3035人,女3079人,性別比1:0.99.1996年總人口6915人,男3580人,女3335人,性別比1:1.07.
二 年齡結構
1950年部隊進疆時,四十七團除極少數老戰士和隨軍小孩外,絕大多數是青年人,人口年齡結構呈年輕型。1950年15歲以下的小孩隻有3人,占總人口的0.14%;46歲以上14人,占總人口的0.65%;16~45歲的青壯年2122人,占全團總人口的99.21%。
1959年,全場2829人,0~17歲624人,占總人口的22.06%;18~45歲的青壯年2107人,占總人口的74.48%;46~60歲的91人,占總人口的3.22%,60歲以上的7人,占人口總數的0.25%。
1963年,全場2764人,0~6歲的620人,占總人口的22.43%;7~17歲的378人,占總人口的13.68%;18~45歲的1419人,占總人口的51.34%;45~60歲的312人,占總人口的11.29%;60歲以上的35人,占總人口的1.27%。1964年人口普查時,全場2899人,0~6歲的711人,7~17歲的392人,18~49歲的1650人,50~60歲的116人,60歲以上的30人,分別占總人口的24.53%、13.52%、56.92%、4.00%、1.03%。全場人口在年齡結構上仍處於年輕型。
20世紀80年代以後,因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長率有所下降,原來的青壯年人逐漸變成老年人,老年人口的絕對數及所占比例呈上升趨勢。至2000年,全場7433人,0~5歲的嬰幼兒538人,占總人口的7.24%;6~14歲的1254人,占總人口的16.87%;15~64歲的5169人,占總人口的69.54%;65歲以上的472人,占人口總數的6.35%。
三 婚姻家庭結構
1950年部隊進疆時,四十七團隻有少數幹部和年齡較大的老戰士有隨隊家室,家庭數和已婚人口很少。隨著男女性別比例的逐漸平衡,團場內結婚人數增多。20世紀50~60年代,有較多的參軍、支邊女青年和從內地遷來的農業工人,場內男性與內地女性成婚者亦多。1953年5月底,十三團總人口2537人,婚姻狀況是:女方隨隊的60人、男方隨隊的53人;女方在家的84人、男方在家的1人。1953年12月底,十三團1548人,婚姻狀況是:女方隨隊的148人、男方隨隊的158人,女方在家的16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