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人口結構(2 / 3)

1954年12月底,十三團1932人中婚姻狀況是:女方隨隊的287人,男方隨隊的328人,女方在家的116人,男方在家的1人。

1957年1月,十三團1807人中15歲以下的358人,16~45歲的1422人,46歲以上的27人。已婚833人(男426人,女407人)。

此後,結婚人數、家庭數繼續增加。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5歲以上人口4221人,其中未婚1149人,已婚有配偶的2905人,喪偶的133人,離婚的34人。全場總戶數1482戶,總計6598人,其中家庭戶1465戶5965人,集體戶17戶633人,家庭戶平均每戶4.07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場總戶數1583戶,總計5938人,其中家庭戶1568戶5860人,集體戶15戶78人,家庭戶平均人數3.74人。2001年全場總戶數2456戶,其年齡、性別、婚姻狀況。

四 文化結構

部隊進疆時,指戰員文化水平很低,大多數是文盲、半文盲。20世紀50年代開展掃除文盲運動,指戰員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大多數達到小學文化程度。1950年全場人口2139人,大學畢業的1人,占總人口的0.05%;大中專畢業的為零;高中畢業的26人,占總人口的1.22%;初中文化程度的107人,占總人口的5.00%;小學文化程度的1141人,占總人口的53.34%;文盲864人,占總人口的40.39%。

60年代,國家分配了幾批大中專畢業生來場工作,人口中的文化構成發生很大變化,高等學校畢業生和中等專科畢業及中學畢業生人口比例明顯上升。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場總人口2899人,其中大學生39人,占總人口的1.35%;高中畢業的122人,占總人口的4.21%;初中文化程度的311人,占總人口的10.73%;小學文化程度的863人,占總人口的29.77%;不識字和初識字的文盲、半文盲802人,占總人口的27.66%。12歲以下不在校兒童762人(其中7~12歲的53人)。

70年代後期,農場培養的高、初中畢業生逐年增多。

80年代以後,重視知識、重視人才風氣上升,在職職工學習和脫產學習進修人員不斷增加,入校學習或在職學習人口中的文化比例構成有很大的提高,本科、大專、中專、高中、初中、小學畢業生都不同程度呈上升趨勢,人口總體文化素質有所提高。

五 民族結構

紅星二場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中土族和回族人口較多,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甚少(參見)。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中,總人口2899人,其中回族12人,占總人口的0.41%,壯族9人,占總人口的0.31%,其他民族4人,占總人口的0.14%。2001年,總人口7386人,由10個民族組成,其中漢族7255人,占總人口的98.23%;回族36人,占總人口的0.49%;土族43人,占總人口的0.58%;壯族17人,占總人口的0.23%;哈薩克族11人,占總人口的0.15%;土家族9人,占總人口的0.12%;苗族6人,占總人口的0.08%,蒙古族5人,占總人口的0.06%;藏族3人,占總人口的0.04%;侗族1人,占總人口的0.01%。2001年全場少數民族人口131人,比1964年增加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