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職業結構
從建場到2001年12月,紅星二場職工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產,農業工人占的比例很大,這是總的特點。但是,不同的發展階段,又有所不同。創業初期,開荒造田,場部、連部和住宅建設都是白手起家,從零開始,因此,搞基本建設的人員比例較大,職工的職業分布也僅僅是基本建設、農業生產、畜牧業生產、場部機關及托兒所、衛生隊、學校這幾大塊。
隨著農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變細,職業增多,職工分布也在變廣。1986年,全場從業勞動力總計3300人,其中農、林、副、漁勞力1491人,占總勞力的45.2%;牧業勞力是56人;場辦工業勞力785人;建築業勞力218人;運輸業勞力54人;商、飲服務業35人;文教、衛生和社會福利事業是215人;管理、科研是164人;其他勞力為282人。與1954年相比,職業範圍雖擴大,但是仍以農業職工為主。
2000年,從業人員2555人,第一產業(農業)從業人員1432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56%,其中國有企業職工1263人,個體勞動者112人。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從業人員392人,國有企業職工308人,個體勞動者70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731人,其中國有企事業職工466人,個體勞動者248人。其他管理人員和社會服務人員285人。
2001年,從業人員2452人,其中第一產業1452人,第二產業355人,第三產業645人(見)。
七 籍貫
紅星二場人口來自全國各地,人口籍貫涵蓋了全國絕大多數省區(市)。1951年,四十七團官兵籍貫有當時全國30個省區市中的人(含台灣省1人),在全國34個省區市中,僅無內蒙、鬆江、黑龍江、西藏四省區的人。當時全團人口來自較多的省是:陝西籍271人、甘肅籍268人、河北籍201人、山西籍197人、四川籍187人、河南籍116人、廣東籍102人,分別占全團總人口1713人的15.82%、15.65%、11.73%、11.5%、10.92%、6.77%、5.95%。1952年以後,人口調動頻繁,河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青海、安徽、湖南、河北、陝西等省籍人口有所增加。2001年,全場人口除無吉林、雲南、西藏、台灣省區籍人之外,其餘省區(市)人均有。其中人數較多的是如下幾省,即河南籍1627人,甘肅籍1597人,四川籍780人,湖北籍390人,江蘇籍267人,陝西籍227人,青海籍207人,山東籍203人。
八 姓氏
截至2001年底,紅星二場人口姓氏共有279個,其中王、李、張、劉、楊、陳、趙、馬、徐、周、孫姓人口較多,人數均在百人以上,分別占全場總人口的10.03%、8.47%、7.75%、4.79%、3.66%、2.6%、2.05%、1.79%、1.67%、1.58%。有52個姓氏人口數隻有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