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居民生活(1 / 3)

一 飲食

20世紀50年代初期,實行供給製。建場初期多種植小麥、水稻,同時大力發展畜牧業、種植蔬菜,職工主糧以小麥為主,主食為饅頭、麵條,改善夥食或節日時,一般吃包子和餃子。副食品主要有牛羊肉、豬肉、雞蛋和牛奶。1954年以後,職工在食堂吃大鍋飯。農場為了讓職工吃飽、吃好,調劑職工生活,減少夥食費用,按人口的多少給每個單位劃分20~30畝菜地,種植各種蔬菜供應食堂。各單位食堂都養豬,基本上每星期宰一頭豬改善夥食。冬季是牛羊的屠宰期,冬季和夏收季節,食堂夥食中葷菜肉食相對較多。除了在1960~1962年、1968~1974年生活困難時期,農場職工食堂飲食較差之外,其餘階段生活相對較好。

80年代中後期,農場經濟有較大發展,小麥種植麵積大,單產、總產高,人們主食以白麵為主,副食供應充足,飲食多樣化,這時大多數單位職工食堂撤銷,留有食堂的多用於三秋大忙季節或平時供夜班工作人員用餐和招待餐。就餐方式以小家庭為主、食堂為輔,吃炒菜、饃、麵條、稀飯、糊糊、鹹菜等。南方來的居民喜吃大米,糧店供應的食品較為豐富。

90年代,大量種植棉花,農場經濟有較大發展,職工收入逐年提高,人們的飲食習慣有了很大變化,尤以米、麵為主的單一化,變為米、麵粉、肉、蛋、奶、雞、魚等“豐富化”、“營養化”。特別是場部單位,由於市場繁榮和電冰箱的使用,每天都有大米、白麵、魚、肉、新鮮蔬菜、海鮮食品等。柏油路通到連隊給職工改善生活帶來了方便,場部居民常到飯館吃早點、用餐。也有居民到哈密夜市吃各種火鍋、燒烤的,這一時期人們的生活水平變化較大,可與中小城市媲美。

二 服飾

1953年以前,著軍裝。1953年轉為農業部隊後,穿著無軍隊徽記的黃軍裝,戴黃軍帽,穿解放鞋。冬季戴栽絨帽、棉帽或皮帽,穿毛皮鞋或氈筒,婦女多圍頭巾。除軍裝外,男性多穿藍色或灰色中山裝,女性多穿小翻領的列寧裝。服飾整齊、樸素、大方。80年代以後西裝、夾克、牛仔服等逐漸流行,女式服裝款式尤多。戒指、耳環、項鏈等飾物也日益增多。

(一)布料

1955~1979年,團場買衣憑票(每人每年5米布票)。居民普遍穿著簡樸,工作場合穿補丁衣服者較普遍,提倡“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有兩件較好的衣服,隻能節假日外出時穿。布料多為平布、線嗶嘰、哢線斜紋布料、的確良、滌卡等。1985~2001年,呢絨、綢緞、毛料、皮革、絲麻、羽絨製品日漸增多,棉製品因無副作用重新走俏。2000~2001年,冬春季穿保暖內衣成為時尚。

(二)樣式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男穿軍便裝、中山裝,女穿軍便裝、列寧服。服色單一,黃色為主,灰、黑、藍次之。80~90年代,衣服式樣更新很快,如喇叭褲、喇叭裙、百褶裙、健美褲、運動裝等,色澤也趨向多樣化。少數女性也穿西裝裙、超短裙、旗袍等。

(三)鞋帽首飾

20世紀50~70年代,居民穿自製條絨布鞋者居多,夏天穿單鞋,冬天穿棉鞋。1950~1955年,嚴冬在室外工作的人多穿氈筒靴,雖笨重但保暖性好。60年代勞動者多穿翻毛皮鞋,冬季穿大頭鞋,部分青年夏穿解放鞋、球鞋、翻毛皮鞋,冬穿大頭皮鞋、膠底棉鞋。80年代後,自做鞋者漸少,大都買鞋穿。青年人多穿皮鞋(夏穿皮涼鞋),部分老年人喜穿布鞋。青年人一般不戴帽子,部分青年人夏天戴遮陽帽;一些老年人入冬戴皮帽或自織毛絨帽子,夏季戴遮陽帽或禮帽。首飾從1985年後興起,銀戒指、銀耳環、金戒指、金耳環、金手鐲、金項鏈、寶石戒指、其他項鏈等逐年增多。1999年後,鉑金飾品受青睞,人們開始講究生活的質量,消費觀念也發生了變化。

三 居住

團場職工居民點主要分布在場部所在地、各連隊(站、所)。部隊初入墾區,基本上無房可住,指戰員們便自己動手,就地取材,砍蘆葦搭棚子或挖地窩子以棲身。1953~1954年,在火石泉(現場部)建起6319.84平方米的土木結構蘇式永久房做宿舍。以後,又在水管所、三連、十二連修建永久房,居住條件逐步改善。但大多數人仍住草棚、地窩子、土窯洞以及簡易土木結構的臨時房。60~70年代,土木結構的臨時房有所增加。80年代居民住房條件有所改善。1983年,農場根據兵團黨委“一主兩翼”的發展戰略,給683戶職工劃分了宅基地和自用地,共1529畝;同時將原公建臨時房、永久房共2.9萬平方米作價歸戶。1987年全場住宅麵積57996平方米,人均住房9.56平方米,當年新增住宅麵積10350平方米。至1988年,農場采取自蓋公助和貼息借款的辦法鼓勵職工蓋房,有500戶蓋新房屋,占總戶數的28.3%,房屋結構多為土木結構,少數是磚混結構。1989年6月,農場決定職工建房費用全部自理,單位不再墊付和補助。90年代,農場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職工收入增加,職工掀起建房熱。特別是1997年以後,農場職工住宅樓、商住樓的興建,職工危舊房改造、安居工程、小康連隊建設工程的實施,使職工住房條件得到迅速改善和提高。大多數職工家庭住進100~200平方米的磚混結構或一磚到頂的住房。每戶宅基地1~2.5畝不等,大都蓋有一套帶有客廳、臥室、衛生間、夥房、庫房及封閉過道(過廳)的房子。室內裝修較豪華,地麵鋪地板磚,室內天花板多為石膏板、寶麗板,配以各式別致燈具,職工真正住上了寬敞、明亮、舒適的住房。而且住房環境也大為改觀,一般住戶前有院、後有圈,前院栽上各種果樹、蔬菜等,春暖花開,香氣宜人,秋季果實累累,想吃什麼水果,隨手可摘。後圈養雞、羊、兔、牛等,發展庭院養殖。2001年底,有150戶居民住進水、電、暖配備齊全的住宅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