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出行
50~60年代行路困難,上工、外出大多步行,也有少數順便乘大車(牛車、馬車),領導外出、開會多由師部派汽車接送,自行車和機動車較少。1955年全場隻有6輛自行車,多為通訊班使用。1962年底,因上繳糧食多,農五師獎勵汽車1輛,紅星二場開始有了汽車。60年代自行車數量逐漸增加,70年代自行車普及。人們到哈密去,50年代多步行,60~70年代多步行到泉西火車站乘火車往返,也有騎自行車去哈密的。到1979年,農場將一輛汽車改裝成大篷車,開通去哈密的班車,早去晚歸。80年代,客運班車漸多,遠道騎自行車者漸少,摩托車開始進入職工家庭。90年代,客運中巴車、麵的和出租車增多,摩托車驟增。加上柏油公路的鋪通,人們的出行變得十分方便,摩托代步,進城“搭的”成為普遍現象。2001年,一連至四連的柏油公路鋪通,柏油路鋪到了多數連隊職工的家門口,更加方便了連隊職工的出行。
五 家具
50~60年代中期,團場居民白手起家,一無所有,桌、床鋪係土塊壘成,上鋪報紙,衣服裝在紙箱或柳條編製的筐簍內;1966年後,小家開始增添小飯桌、板凳、木箱之類家具,多為自己手工製作,幾乎不刷油漆。炊具簡陋,職工多在集體食堂就餐,所用炊具為臉盆、水桶、茶瓶、飯碗等。1959~1966年,大批支邊青年進疆,有從內地帶小木桶和托運箱、櫃等家具的。70年代,農場興起做家具之風,以寫字台、方桌、條桌、立櫃、高低櫃、五屜櫃為主。80年代時興沙發、圓桌、席夢思床。90年代,時尚壁櫥、高矮組合櫃、烤漆家具、仿紅木沙發、真皮沙發、鋁合金組合櫃等高檔家具進入居民家庭。90年代末期到2001年,時興大理石、鋼化玻璃做麵的橢圓形飯桌及條幾,布藝沙發等受到人們的青睞。各種家具式樣新穎,色澤光潔。
六 取暖
農場傳統的取暖設備是土火牆、土爐子,50~60年代一直沿用。70年代,有條件的家庭起初使用鐵火牆、鐵爐子。機關、學校、辦公室和集體場所起初使用鐵火牆、鐵爐子。1993年機關大樓、鍋爐房建成後,招待所、機關、醫院、學校、商貿中心、職工住宅、職工教育中心大樓相繼安裝了暖氣,農場直屬單位部分家庭安裝土暖氣。基層連隊大部分家庭仍以鐵爐子、土火牆或鐵火牆取暖。
七 照明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團場基本上用煤油燈照明。場部及個別單位由一台發電機在晚上限定時間內發電照明。1965~1966年,沈陽軍區複員轉業軍人到農場後,成立由10人組成的電工架線班,架設哈密至紅星二場及場內高、低壓線路,於1968年5月完工通電,農場部分家庭用電燈照明。70年代,連隊陸續用電燈,燈具多為白熾燈、熒光燈,個別家庭用台燈。80年代,電燈普及,燈具多樣化,吊燈、壁燈、裝飾燈也進入居民家庭。1998年,職工教育中心大樓落成後,用上反射燈、彩燈等。
八 炊具
50~60年代,居民炊具有碗、盆、桶。70年代職工家庭開始做飯,增添鍋、瓢、刀、缸、鏟、勺等,所用土灶配手搖鼓風機;80年代改為電動鼓風機,炊具以鋁、不鏽鋼、塑料製品居多,鍋灶用磚砌,白瓷磚貼麵。90年代,場部居民開始用液化氣灶,富裕家庭購進電飯煲、高壓鍋、熱水器、抽油煙機、微波爐等高檔炊具,特別是1997~2001年,部分職工住進住宅樓後,注重廚房操作台的製作、配置,講究幹淨、方便、快捷、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