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作物栽培(1 / 2)

紅星二場初建階段,戰士們對火石泉地區的情況都是陌生的,對當地的農業生產也是不甚了解,隻有向當地的維吾爾族老鄉請教。使用的生產工具都是用砍土镘翻地,用人工撒種。

為了提高戰士們的農業技術水平,培養農業技術骨幹,1954~1960年,紅星二場先後選派11人到各農業高等院校培訓。1961年,紅星二場編寫出《農業技術措施》袖珍本,發給全場幹部和技術人員隨身攜帶,隨時檢查農業措施的執行情況。1962年以後,陸續從內地農業院校分配一批大中專畢業生充實了農場的技術力量。“文化大革命”的10年,農業科技受到衝擊。1979年,紅星二場的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業工人對20多年來種植小麥的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1982年,紅星二場根據農業區劃提出發展規劃,擬定出小麥單產300公斤,棉花100公斤的措施。1983年寫出了《小麥各個發育階段及其特點》的經驗總結。2000年,紅星二場推行抗蟲棉33B畝產130公斤栽培技術規範,使棉花的單產由低產向中高產轉變。

這裏著重記述紅星二場主要農作物——小麥和棉花的栽培技術。

一 小麥栽培

1954年,小麥播種采用馬拉播種機。1955年成立拖拉機分隊,開始用機器播種,畦寬3.6米,行距15厘米,播深4~5厘米,畝播保苗35~40萬株,每畝播種量28~30公斤,播種時間3月11~16日。

播後管理:地頭、地角、斷壟、漏播處做到及時補種,打灌渠、拍實埂,取土處也必須補種,如果出現泛堿要及時耙地防堿。

施肥:20世紀50~70年代采用人工撒施,每畝用量氮肥10公斤,磷肥10公斤,草木灰10公斤,廄肥970公斤。80年代改進施肥技術,采用帶肥下種,化肥深施的方法。在小麥播種時,機車帶上種肥箱和深施化肥箱,播種和施肥同時完成。采取施用稀土新技術,提高作物產量。

化學防治:為了防止幹熱風對小麥的危害,80年代采用氯化鈣悶種技術。防止小麥潛葉蠅、黑穗病對種子進行藥物處理,化學除草。

生育期:春小麥在全生育期灌5次水:4月中下旬灌頭水,每畝用量50立方米,滲水達60厘米;5月上旬灌二水,每畝用量60立方米,滲水60厘米;下旬灌三水,6月中旬灌四水,7月上旬灌五水。2001年開始使用噴灌。

田間管理:60年代用人工鋤草鬆土。70年代以後用機力中耕除草。

收獲:50年代,紅星二場春小麥收割采用人工,用畜力拉石碾打場脫粒。60年代用康拜因收割,由於技術原因拋撒量大,使用少,大麵積還是靠人工收割。1982年後引進自動聯合收割機,效率高,收割質量好,才實現了小麥收割機械化。

二 棉花栽培

(一)20世紀50~60年代的栽培模式

紅星二場從1955年開始試種棉花100畝,種植的品種是從前蘇聯引進的611波,由於當時耕作技術和生產條件差,隻取得棉花單產籽棉50公斤的收成。但總結出來的栽培模式一直沿用到60年代。

播前準備:人工和機車整地和補墒,施足底肥,要求每畝1500公斤基肥,過磷酸鹽10公斤,鉀鹽3公斤攪拌均勻,人工撒入。

播種時間:4月10日開播,由蘇製35機車牽引24行改裝播種機3台,攜帶鎮壓器。播種量每畝8公斤(種子用藥物處理,拌上草木灰),采用條播形式,60厘米的等行距。每畝混播紅花種1公斤,播種深度為5~6厘米。

保苗:做到疏鬆土壤,保墒防堿,移苗補種。

間定苗:要求株距13.8厘米,每畝保證8000株。

中耕:使用馬拉中耕器,中耕2次。

追肥:第一次追肥時間為5月28日,施廄肥、化肥556公斤,第二次追肥時間為6月26日,施廄肥、化肥153公斤,第三次追肥時間7月15日,葉麵噴施磷肥每畝2公斤。

整枝:做到“脫褲腿”,打頂尖。

灌水:開溝采用細流灌溉。第一次灌水時間5月10日,每畝用量15~20立方米;第二次灌水時間6月1日,每畝用量40立方;第三次灌水時間6月20日,每畝用量45立方米;第四次灌水時間7月15日,每畝用量45立方米;第五水8月18日灌,每畝用量35立方米。

防治蟲害:采取除蛹、誘殺蟲蛾,防治地老虎;清除雜草,消滅盲蝽象蟲卵;藥物噴殺薊馬、蚜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