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獲:采用人工采摘。
70年代,紅星二場棉花種植引用了優良品種軍墾棉種,條田播種改為寬窄行。
(二)80~90年代的栽培技術及其田間管理
80年代中後期開始大麵積種植棉花,經過1987~2001年的不斷摸索總結,已經摸索出棉花種植的技術規程。
播前準備:做到秋耕冬灌,熟化土壤,殺滅蟲蛹。將有機肥鉀肥、鋅肥、磷肥、60%~80%的氮肥根據土地質地不同,在秋耕時深施。播前整地要根據墒情適時整地,機器采用複式作業,標準達到“齊、平、鬆、碎、淨、墒”,上虛下實,不留根茬殘膜。在播種前進行土壤封閉,每畝用48%氟樂靈100~120克噴灑均勻,接幅準確,不重不漏,在6小時內邊噴邊耙,帶磨耙地,不起壟,不拉溝,地麵平整。要求棉種經稀硫酸脫絨,種子純度99%以上,發芽率85%,殘酸量低於0.15%,沒有進行包衣的種子要進行藥劑處理,用0.3%的敵克鬆和50%甲胺磷按1:100的比例兌水3000克拌種。防治病期蟲害蟲。鏟埂除蛹,減少蟲源。
鋪膜播種:播種要求達到“播行筆直,行距一致,下籽均勻,深淺合適,覆土嚴密,鋪膜平展,膜麵幹淨,接行準確,到頭到邊”。播種時期,當土壤在5厘米地溫穩定在12℃時即可開播,4月5~15日是適播期。采用膜上點播,一個播幅普通寬膜3膜12行(1膜4行),超寬膜兩膜12行(1膜6行),播種密度1.5萬~1.6萬株/畝。每畝播量4~4.5公斤,每穴2~3粒,播深2~2.5厘米,膜上覆土1厘米,覆土與種孔要對位。
播後管理:進行人工壓膜,每隔25~30厘米用塑料袋裝土壓膜,防止大風揭膜,保證膜麵透光。及時進行人工鋪膜補種,保全苗。每逢雨後及時破除堿殼,助苗出土,以免爛種,錯位的苗在子葉轉綠及時放苗,埋土封口,及時中耕鬆土,提高地溫。
苗期管理:早查苗,檢查發芽情況,及時放苗、補苗。棉苗現行後,中耕1次,耕深14~16厘米。棉苗1片真葉時定苗,留壯苗,不留雙苗,2片真葉結束定苗。正常棉田,棉苗長至3~4葉齡時化控1次,每畝用量0.2~0.3克縮節胺兌水30公斤葉麵噴灑,弱苗不化控。苗期用磷酸二氫鉀100~150克+尿素100克兌水30公斤葉麵噴施2次。
蕾期管理:用人工除去株行間雜草,灌頭水每畝地滴施120~150毫升氟樂靈滅草。第一果枝出現後,特別是較旺的棉田要去掉第一果枝下的營養枝。第二次化控在棉株長至6~7葉期,每畝施用縮節胺1~1.5克。頭水前3天進行第三次化控,每畝用縮節胺1.5~2克兌水30公斤噴灑。頭水前集中勞力人工揭膜,邊揭邊開溝,溝深18厘米,邊膜要揭淨,殘膜集中運出地。
正常棉田不追施蕾肥,對缺墒、苗弱、棉田沙性地需提前灌頭水,結合開溝追施氮肥,總量在15%左右。
棉田頭水以不旱不灌,相對晚灌為原則,正常棉田一般在6月中旬,采用溝灌技術,水深達溝深的3/4為宜,不要漫過溝背,頭水要輕灌,嚴格控製灌量,不淹不漏,上水均勻,每畝灌量為80立方米為宜。頭水後適時中耕,為二水前追施花鈴肥創造條件。
查找和防治中心蚜、蟎株的工作,采用“株、摘、拔、滴、塗、噴”等方法進行挑治(塗莖可用40%的氧化樂果乳油或40%的久效磷乳油150倍,滴在主莖頂端2~3滴)。對點片發生的棉蚜蟲和葉蟎,要及時噴藥防治。對棉鈴蟲要做好越冬代的成蟲和一代棉鈴蟲的防治,采用燈光、楊枝把、玉米誘集帶進行誘殺。
花鈴期管理:為早結伏前桃,多結伏桃,保蕾鈴增鈴,防早衰,在頭水後二水前追施原來剩餘氮肥總量的40%,沙性地在二水前追施氮肥總量25%,追在大行中間深8厘米;7月要防止棉花受旱,二水與頭水間隔12天,二水後間隔15天,每畝用水量為100立方米。7月5~10日棉花打頂,8月5日整枝;在二水前3天進行第四次化控,每畝用量3~4克縮節胺,打頂後果枝長至5~10厘米重控一次,每畝用量5~8克縮節胺。結合化控噴施磷酸二氫鉀150克+尿素200克,在花鈴期葉麵噴灑1~2次,可減緩葉麵衰老,促進根的活力。正常棉田8月20日停水。用燈光、楊枝把、柳枝把誘殺二代和三代棉鈴蟲,使用生物農藥。
吐絮期管理:要求清除雜草,利於通風透光,保證拾花質量。適期采摘,嚴格分摘,杜絕異性纖維。早騰地及時秋灌冬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