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二場的種子工作經曆了三個發展時期:1953~1961年是以糧代種時期,生產的糧食經過清糧機去掉破碎粒和雜質後留作種用。1962~1982年是“自繁、自育、自留、自用”時期,建立留種田,建立三級留種製度,通過穗選、片選,按規定種植留種。通過單株選擇在一級留種田中繁育,提供二級留種田用種,在二級留種田內進行去雜去劣,供三級留種田用種,三級留種田供生產用種。對種子田實行“六滿足、四固定”(在人力、物力、機力、水肥、農藥、優先滿足;固定人員管理、定種子田、定措施、定任務)。紅星二場種子田生產情況。

1982~2001年,是“種子生產專業化、品種布局區域化、種子加工機械化、種子質量標準化、全場統一供種”時期。

1983年,紅星二場在農科所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劃撥試驗地140畝,經費2.3萬元,配備科技人員2人,試驗工人15人,承擔全場包括雜交育種在內的引種、品比、良繁、複壯和試驗,示範各類農藝新措施、新技術的任務,重點工作是春小麥的良種繁育。紅星二場長期堅持三圃製,每年種植株行圃0.5畝,株係圃0.5畝,原原種圃3畝,原種田69畝,年提供優質種子2.3萬~2.6萬公斤。紅星二場三連為種子連,固定種子田1500畝,年生產一級良種和二級良種各30萬公斤。

1984~1990年7年間,紅星二場向全疆各地提供春小麥新春2號良種350萬公斤,直接經濟效益15萬元,並榮獲自治區春小麥良種推廣獎。

1985年,紅星二場建立種子檢驗製度,種子質量檢驗室配備有兩台恒溫箱和各種檢驗器具,對農場各類種子進行質量鑒定。收獲前深入田間做好純度鑒定。不符合質量標準的種子田,取消作種子資格。對種子田實行“五淨”(種子田淨、收獲機淨、場園淨、倉庫淨、麻袋淨)、“六單”(單播、單收、單運、單打、單曬、單藏)、“三不”(種子不經田間鑒定合格不留種、種子不經去雜不上場、種子不經精選不入倉)。農場配備2台選種機供種子入庫存前精選,質檢員逐袋檢查合格方可入庫存。每年紅星二場檢驗的種子都在37萬公斤,占全場用種的95%,達到種子質量標準化。紅星二場種子工作由生產科設專人管理。凡是生產自繁、引進、調出的各種原種、良種,由生產科統一管理。做到統一計劃、統一留種、統一引調、統一貯藏、統一供種,實現了大田用種區域化、良種化。

1998年,紅星二場實現了種子加工機械化,建立了棉種加工廠,棉種加工采用過量式稀硫酸脫絨工藝,產品質量高於國家標準。發芽率>80%,良種純度>95%。1998~2001年共生產棉種2644.8噸,其中對外加工1091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