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耕作製度與播種方式
(一)兩耕兩灌,精細整地
兩耕兩灌是紅星二場治理鹽堿,鞏固脫鹽效果,恢複土壤肥力的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50~70年代,紅星二場實行“先伏耕,後伏灌”、“先秋耕後秋灌”,這樣來年種地土壤板結,圪塔多。80年代後,實行“先伏灌,後伏耕”,“先秋灌,後秋耕”,使土壤疏鬆,適宜播種。
(二)耕作項目與作業標準
1.耕作項目
主要有平地、耙地、播種、鋪膜、中耕、追肥、開溝、培土、土壤封閉、葉麵施肥、深鬆土、小麥收割、棉稈粉碎、滴灌等。
2.作業標準
(1)秋耕深28厘米,幅寬每鏵犁0.35米,犁到邊到頭,棉稈每平方米不多於2根,無漏耕。
(2)整地播種:整地要求“平、齊、鬆、碎、淨、墒”。播種要求:下種量每次2~3粒,空穴率在3%以下,土壤封閉不重不漏,覆土嚴密,無斷壟,接茬55~60厘米,到頭到邊。
(3)中耕施肥:中耕不鏟苗,不埋苗,攜帶碎土輪。施肥深度10厘米無大土塊,不埋苗,不傷苗。
(三)肥料
1.肥料的種類
有機肥料:廄肥、綠肥、秸稈、堆肥、漚肥、人糞便、油渣等。
化肥:尿素、磷酸二胺、稀土磷肥、三料磷肥、硫酸鉀等。
其他肥料:葉麵噴施使用的肥料有磷酸二氫鉀、福樂定、豐收寶、有機絡合微肥等。
2.化肥深施
80年代改變播種方法實行化肥深施,在播種時用兩台播種機重疊作業,種子行和肥料行錯開,前台機為深施化肥箱和混合肥箱,播深8~10厘米,後台機為種肥箱與種子箱,播深4~5厘米。
(四)從露地播種到超寬膜精量點播
90年代,棉花播種由條播到點播,由露地播種到鋪膜,由窄膜到寬膜,由寬膜到超寬膜。隨之一次次新技術的引進,棉花產量節節上升,由建場初期棉花平均畝產20公斤,到2001年平均畝產116.7公斤,2002年達到132.7公斤。
二 低產田改造
(一)拉沙改土
紅星二場從60年代開始就重視拉沙改土工作。到1988年,將拉沙納入養地製度,執行獎罰,當年拉沙9.1萬噸,施沙麵積7215畝,平均每畝拉沙12.61噸。1988~1991年的4年間,全場累計運沙31.46萬噸,平均每畝施沙10.88噸,施沙麵積達到2.89萬畝。
(二)增施有機肥
紅星二場在建場初期就開展了積肥運動,當時戰士們背著糞筐到處拾糞,掏廁所。60年代隨著畜牧業發展,實行農牧結合,以畜養農,以農養畜。各個農業連隊都有羊圈、牛圈、豬場、馬號,還建立了專業積肥班,負責牲畜圈的出肥、墊圈、肥料漚製發酵工作。每年積製大量的有機肥,冬季調動大小馬車、牛車、人力車往條田送肥料。按條田順序每年集中幾個條田輪流上肥。
1988年,農場投資38.4萬元發展畜牧業。到1990年,各種牲畜年末存欄數達到9000頭(隻)。牲畜的增加,帶來了大量的有機肥料。1988~1990年累計積肥3.29萬噸,每年還積製優質種肥500噸。畝平均施廄肥2515公斤,施肥麵積1.328萬畝。
(三)複種油葵綠肥
從60年代開始複播綠肥、豌豆,70~80年代,麥茬地複播油葵翻壓綠肥,成本低,生長期短,產草量高,平均畝產鮮草7518公斤,翻壓綠肥相當於每畝施尿素12.4公斤、三料磷肥15.7公斤,並有三年的長效肥力。全場複種指數年年增加,1988年複種244畝,1989年複種3298畝,1990年複種4018畝,平均每年複種指數為年播種小麥麵積的37.2%。
(四)秸稈還田
紅星二場把秸稈還田作為一項重要的培肥途徑,從70年代開始一直沿襲下來,1988~1990年累計粉碎還田秸稈2.33萬畝,小麥高茬還田2.7萬畝,大田棉花秸稈還田率達到100%,僅此二項培肥麵積就占三年來累計總播麵積的65.92%。
(五)增加化肥用量
60~70年代,施用化肥多采用人工撒施,每畝用量90公斤。70年代采用大量的秸稈翻壓後,在腐熟的過程中因碳氮比例高,對當年種植的作物供肥力減弱,出現黃苗現象。紅星二場采取加大化肥用量的辦法,從70年代的每畝施標準化肥94.3公斤,1990年增加到123.06公斤,施用技術進行了改進,采用了化肥條深施和全程深施,減少了化肥的揮發損失,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