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作物結構調整(1 / 1)

1953年,紅星二渠建成以後,四十七團黨委決定全團立即投入到開荒造田、改良鹽堿地的生產建設之中。由於火石泉地區鹽堿較重,隻能在泡堿地上采取灌水與排水相結合的方法,播上水稻,繼續脫鹽堿。在已初步脫鹽堿的3000畝條田裏,試種了小麥、甜瓜、蔬菜等作物,產量較低,還不能滿足自身生活的需要。

隨著土壤的逐步改良,可耕地的麵積逐年增加。從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在計劃經濟“以糧為綱”方針的指引下,集中全力發展糧食生產。在這個階段,紅星二場主要種植作物有小麥、玉米、高粱、水稻,也有小麵積的甜瓜(哈密瓜)、棉花、葵花、苜蓿、甜菜和果園的種植。為使小麥的產量達到農業發展綱要的目標,紅星二場經過20多年的不斷努力,摸索小麥的豐產經驗,曾在1975年創造了平均單產小麥275公斤的記錄。

70年代,為了解決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大量種植高產作物,在提高小麥畝產的同時,擴大種植白高粱麵積,以解決哈密地區糧食自給。1976~1984年間,種植小麥9.4萬畝,向哈密地區上繳優質小麥15089噸。

從1984年起,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體製改革,企業講求經濟效益。紅星二場從糧食生產逐步轉入以經濟作物為主的種植結構大調整上來。在“保糧增棉,全麵發展”的方針指導下,利用新疆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優勢,大力發展棉花和以葡萄為主的水果園藝種植。

2001年,紅星二場棉花種植25050畝,單產皮棉131.3公斤,總產3290噸。葡萄總產1772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