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機構隊伍與管理(1 / 1)

一 機構

1955年8月,從農五師調入3台拖拉機、1台推土機,成立十三團拖拉機分隊。拖拉機分隊的隊部最初設在現糧棉加工廠所在地。1959年6月,紅星二農場成立保養廠(原鐵木工組)。1960年,農場設機運股,專項管理農機工作。1961年,機運股撤銷,農機事務仍由生產股負責管理。1970年,拖拉機隊在三連地區(紅柳灘)設機耕隊分點。1971年,成立拖拉機修造廠。1972年,拖拉機隊連部搬至前進西路、距農場機關以西100米處。1973年,二一四團生產股內設機務參謀,負責機耕作業。1978年,生產股改稱為生產科,由生產科農機參謀協同拖拉機隊隊長、技術員負責管理農機。1988年,拖拉機隊分為兩個獨立核算單位。場部機耕分隊稱為農機一隊,三連地區機耕分隊稱為機耕二隊。1988年以後,生產科協同機耕隊隊長(包括機耕一隊、機耕二隊)管理農機。

2001年,農機管理由農業科、機耕隊(機一隊、機二隊)隊長共同負責管理農機。機耕一隊主要負責農業四連、五連、六連、七連、十連、十一連、十二連的農田作業;機耕二隊主要負責一連、二連、三連、九連的農田作業。

二 隊伍

1954年12月7日,十三團抽調田全娃、鄒崇國、孟伯寶等25人到農五師師部參加3個月的機務培訓。1955年,十三團成立拖拉機分隊,當時從事機務工作的人員有31人。60年代,紅星二場又培訓出姚承玉、劉克誌、蔣英聯、王克和等一大批技術工人,這些技術工人為農場農業機械化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960年,上海交通大學分配到農場的有徐采麟、江蘇分配到農場的張祖坤和鮑恩樓。1964年,陝西大學畢業分配到農場的張誌超。1965年,上海支邊分配到農場的王瑞利、薛鳳仙。1984年9月,哈密地區農機校畢業的李明寶分配到拖拉機隊,技術力量不斷壯大。在以上人員中,李官牛、趙曉福、蘭根寶、李明寶、張誌超、田全娃、姚承玉、劉克誌、鄒崇國、孟伯寶技術突出,業務精通,為紅星二場農機建設做出了顯著業績。1987年,農機職工總數147人,人口509人,其中技術工人116人。至2001年,紅星二場農機人員113人,技術工人93人,其中取得工程師資格的1人,取得助理工程師資格的4人,取得高級駕駛員技術資格的27人,取得高級修理工技術資格的12人,取得技師資格的2人,農機隊伍管理人員9人。

三 管理

1955年8月,十三團有了拖拉機分隊後,農機管理由生產股和拖拉機分隊共同管理,連隊用車統一由生產股調度。

1957年開始計劃作業,按年度、季度、階段計劃分區作業。

1961~1965年是農業大發展時期,實行單車核算,超額完成任務獎勵,貫徹以機務規章為中心,開展“五個標準化”(犁地標準化、整地標準化、播種標準化、中耕標準化、收割標準化)和“樣板車”活動,執行“農業第一、質量第一、產量第一”和安全生產的方針,推行農五師7個機務管理辦法為重點的整頓工作,製定了田間作業質量檢查標準和檢查驗收製度,加速了農業機械化的進程,是農業機械大革命、大發展、大進步的時期。

從60年代開始,由哈密地區農機監理所對全場農機進行年度安全監察,同時對從事農機作業的人員進行技術考核,並發放駕駛執照。1986年,哈密地區農機監理所委托紅星二場安全部門負責對農機進行安全監理,對從事農機作業的人員進行技術考核。

1988年,貫徹經濟責任製,全麵實行大包幹,場對農機管理實行配套改革。機耕隊與農業連隊建立合同式代耕關係,即拖拉機隊與農業連隊簽訂了合同的基礎上,拖拉機隊根據合同按計劃為農業連隊進行農田作業服務。

機務上實行“單車核定,劃片包幹,作業驗收,代耕收費”。實行“三包一獎”,即包農時、包質量、包上繳;超收有獎。把任務、質量、經濟融為一體進行經營。

1998年底,紅星二場農機作價歸職工後,農機管理仍堅持“五統一”(即統一調度作業、統一油料供應、統一作業驗收標準、統一收費標準、統一核算分配)原則。

2001年,紅星二場農機管理由農業科和機耕隊隊長共同按“五統一”,的管理辦法進行管理。“五統一”,即統一作業收費標準、收費方式;統一作業質量驗收標準;統一農機工人技術培訓;統一農機具技術狀態和新技術推廣應用;統一農機具停放和農機信息管理。要求作業機車有牌號、行駛證、過戶手續、年審合格證齊備,駕駛員持駕駛證、農機具檢驗合格證才能進地作業。機車實行作業質量驗收單製度,機耕隊領導、機車駕駛員、承包戶三方簽字後結算。在機車作業過程中不收取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