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農田水利(1 / 1)

一 早期的農田水利

紅星二場條田設計中共有8條支渠,1952年冬季,挖出第一條支渠3000多米,第二支渠1000多米。共有鬥渠260條,當年修築出3條鬥渠。修支渠跌水投入人工2074個工。

1954年,全場新打鬥渠25條,挖土方137846立方米;加修鬥渠5條,挖土方9246立方米;打支渠2條,土方8011立方米。當年,東一支渠、東二支渠、東三支渠、東四支渠、桃樹園分渠都已開始投入運行使用。

二 發展時期的農田水利

隨著紅星二場生產規模的逐步擴大,耕種麵積的不斷增加,原有紅星二渠的水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加之送水的渠道線不斷延伸,滲水量和蒸發量大,水的利用率低,要解決這個矛盾,就是在幹渠和支渠的下遊地區開采地下水,以滿足下遊農田的生產需要,盡量縮短紅星渠的送水路線,減少滲漏和蒸發,提高水的利用率。在洪水期盡量使用山水灌地,正常時,上遊用山水,下遊用井水。另一個措施就是將土渠道全部采取防滲混凝土改造,以降低渠道水的滲漏。

1965年11月4日,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司令部、基建辦公室《關於紅星二場機電豎井排灌工程初步設計的批複》,同意紅星二場完成25公裏場外高壓線路、場內部分輸變電工程、已成豎井的安裝配套及新建豎井5眼。

“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結束後,生產恢複正常,為發展農業生產,紅星二場從1980~1991年共打機井67眼,抽水電機全部配套,主要解決紅星二渠下遊地區五連、六連、七連的農業用水。

由於解決了紅星渠下遊地區的用水矛盾,在1982年以後的紅星二場種植結構的調整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使得用水量較多的西瓜、洋蔥、園藝(葡萄、果樹)能夠在紅星二場東南部的農業連隊中發展起來。

1995年,紅星二場在農業六連八鬥渠以南的廣大地區建立開發區,開辟萬畝葡萄園。從1996~2000年共打機井63眼,全部機電配套,為開發區的開荒造田,提供了先決條件。1996年共打機井17眼,其中六連開發區12眼。1997年共打機井20眼,其中開發區14眼,西幹渠4眼,學校、三連生活用井各1眼。1998年共打井19眼,其中園藝一連3眼,園藝二連11眼,林管站1眼,四連1眼,糧棉廠1眼,化工廠2眼。

在開采地下水的同時紅星二場進行了渠道防滲工程。從1980~2000年的20年間,紅星二場修支渠、鬥渠、水泥預製板渠道共39859米。其中開發區園藝一連修U形板防滲渠4條,共4200米;開發區園藝二連修U形板防滲渠5條,共8600米;開發區園藝苗圃地修U形板防滲渠3條,共2120米。

為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紅星二場對作物灌溉進行改革,實施節水工程,打破傳統的灌溉模式,采用噴灌和滴灌。2001年在三連西一鬥膜下棉花采用滴灌技術,實踐證明取得較好的效益。

三 排水工程

紅星二場處在重鹽堿地區,防止土壤次生鹽漬化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程。抓好地下水的排水係統建設,疏通清淤是防止土壤次生鹽漬化的有效手段。50~60年代紅星二場挖掘支排、鬥排投資計劃實施情況。

1954年挖排水渠20條,挖土共計82212立方米,修鬥渠排水溝45條,挖土153210立方米,一共用人工88000個,共投資159419元。

1965年,農場修支渠排水渠投資1018.03元。1967年投資92714.04元,1983年又投資5108.94元。

各農業連隊利用早春、秋末的農業生產間隙,組織勞動力對淤積的支排和鬥排進行清理。

農場在園林隊、五連、水管所等地修築了防洪牆,開挖排洪溝,疏通和修建了橋梁涵洞以抵禦洪水的危害。

2001年,水管所引水產值144萬元。

紅星二場隨著生產的不斷擴大,其用電量也每年都在增加,由原有的580千伏·安容量增加到2800千伏·安,1999年增加到3500千伏·安容量。10千伏的有6條出線,線路總長133公裏。配電變壓器146台,機電井249眼,機電功率3027千瓦。2001年供電所總收入519.67萬元,年折舊費75.23萬元,職工平均收入7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