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工副業門類(含鄉鎮企業)(1 / 3)

紅星二場工副業門類,主要有化工、建材、脫水菜、糧棉油加工、飼料加工、種子加工、編織、供電等。

一 化工類

紅星二場由於鹽堿土地廣闊,1958年冬天,副業隊抽調40多人到西堿湖工地開采鹽堿和芒硝,運往上海、沈陽、重慶、福州等地銷售。至1963年,累計開采芒硝和土堿53萬多立方米,成為農場工副業生產主要項目,一直持續到60年代末。

1970年創建化工廠,生產硫化堿。開始以大鍋熬堿起家,有職工25人。1971年建成日產4.5噸反射爐1座。1977年擴建化工廠,有職工200多人,其設備有單麵四眼平麵反射爐3座,成品鍋12口、堿泵15台,產品銷往內地十多個省區。

1988年硫化堿產值178.2萬元,利潤26萬元;1989年產值210萬元,利潤56萬元;1990年產值206萬元,利潤55萬元。20多年來,硫化堿成品率年年提高,1990年達到98%,利潤也呈逐年增長。1992年進行年產5000噸硫化堿廠技術改造擴建。1993年搬遷新廠房後,投產不順,新設備故障較多,成本加大,市場不好銷售。當年隻生產549噸(年計劃5000噸),虧損83.2萬元,被迫停產。後來采取種種措施未能打開局麵,1997年後處於停產狀態,職工下崗後逐漸轉為農業開發。

1968年經哈管處批準,紅星二場在七角井原紅星鹽場轄區內開采湖鹽。有鹽池79口,鹽台43座,湖鹽年產可達1萬噸,年產值40多萬元,至1987年共生產湖鹽16.8萬噸。從1982年起,由於當時體製不順,條塊分割,受哈密地區鹽化總廠擠壓,4萬噸湖鹽堆積如山,無法銷售。直到1987年報經自治區與兵團領導疏通,經自治區鹽業公司協議收售,終於得以解決。但是已經無法繼續生產,隻好交出全部鹽池,於1989年7月撤點。

1985年農場建設二化廠(元明粉廠、純堿廠),到1990年,產品積壓滯銷而停產。

1990年化工工業總產值達206萬元。

二 建材類

1952年,四十七團在修建紅星二渠時,燒石灰、燒紅磚,用陶土粉和石灰製造代水泥。1960年,工業大隊下設一個石灰廠,有職工76人。1970年,哈管處決定將雅爾石灰廠及工作人員47人轉交給紅星二場(二一四團)管理。1987年,農場聘任朱正坤為石灰廠廠長,實行租賃承包經營。石灰廠年產值10萬元左右,效益較差,於1991年停產。

1976年,紅星二場在頭堡火車站附近建水泥廠。1977年8月投產,有職工30餘人,主要生產325號水泥。1987年實行租賃承包經營。1994年實行對外承包。1995年因銷售困難而停產。

紅星二場磚廠由孫誌平和王新發等人集資創辦,於1992年5月經哈密工商局批準為集體企業。1993年轉為農場國有企業,磚廠投資35萬元建成年產1000萬塊紅磚生產線,有一台450型打磚機與其配套的42門輪窯一座。主要是招收季節工80人,農場派有管理人員。1997年由孫誌平承包經營。從1998~2001年由丁效田租賃承包,此外,農場工程隊生產建築工程方麵的多種預製件,有石灰板、水泥空心板、槽形板、U形板、水泥管等,滿足農場工程的需要。

三 脫水菜生產

紅星二場脫水菜廠始建於1984年,主要生產脫水菜係列產品。洋蔥係列包括蔥片、蔥絲、蔥粒、蔥粉,還有甜椒粒、胡蘿卜粒、葫蘆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