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工廠的前身是啤酒花加工廠,由於當時生產的啤酒花滯銷,導致經營虧損而下馬。後來,到內地市場考察,農場決定轉產,利用原來加工啤酒花的一幢烘幹樓及其附屬設備生產脫水菜。主要原料是洋蔥,農場可以大量種植。隨著產品銷路逐年拓寬,於1986年和1987年相繼與福州外貿和天津外貿聯營,1988年投資300多萬元擴建了兩個車間,年生產能力1000噸左右,廠區麵積3000平方米,有固定職工180人,專業技術人員30多人,生產旺季招收內地季節工1000人。產品主要出口銷往國外。
脫水菜廠建立十多年間,生產一直紅紅火火,實行晝夜兩班製,食堂24小時工作,全廠燈火徹夜通明。1987年獲利59.79萬元,占農場全部利潤的61%。1988年,脫水菜廠三條生產線產量計1015.34噸,產值590.73萬元,利潤93.3萬元。由於脫水菜廠生產形勢連年較好,拉動了農業連隊洋蔥種植承包戶的經濟收入,洋蔥每畝收入增長兩倍多。
四 糧棉油加工業
紅星二場糧油加工業初始於20世紀50年代,隻能供應全場計劃糧油。1953年,建立磨麵房,開始用馬拉石磨加工麵粉。1958成立副業隊,由馬拉石磨改裝成小鋼磨,工效由日產麵粉350公斤提高到1500多公斤。副業隊用木質榨油機榨油日產50公斤左右。
1966年12月,副業隊並入機耕隊,1971年分離出來成立麵粉廠,1972年麵粉廠擴建,占地麵積8000平方米。1984年後又陸續更新一批老設備,廠區擴大達到25200平方米,麵粉廠成為糧棉油綜合加工企業,主要設有磨麵、軋棉花、榨油三大車間。1988年投資21萬元新建麵粉車間,日加工能力20噸。同時,軋花車間更新設備,年加工能力可達1500噸皮棉。1990年麵粉廠更名為糧棉加工廠。1992年,新裝200型榨油機一台,可以年加工食用油300噸。
1997年以後,由於糧食加工設備老化,工藝落後,糧油加工產量大幅降低。再加之紅星二場種植結構的調整(農場職工“購糧本”早已取消,轉向購買外地糧油),糧食種植麵積縮減。因此,麵粉加工從過去年產1000多噸,降到最近幾年年產量隻有100~200噸。
2001年,糧棉加工廠在崗職工96人,其中業務管理人員11人。糧棉加工廠對棉花的加工能力逐年提高,從1990年加工皮棉486噸,至2001年加工皮棉3900噸,棉短絨產量從1989年的10噸到2001年的504噸,其糧棉生產情況。
五 飼料加工
1994年,紅星二場建成飼料加工廠,廠房和機器設備分別投資40萬元。設備是北京工業大學設計生產的成套機器,年產5000噸。加工生產豬飼料和雞飼料。有職工20人,生產效益較差,其生產情況。
六 棉種加工
1998年10月,紅星二場與哈管局種子公司聯營,利用紅星二場原化工廠的庫房作廠房,化工廠化驗室作棉種檢驗化驗室,從新疆兵團石河子市華農種子機械廠購入加工設備,12月1日安裝完畢,正式投入生產。1999年9月,國家農業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確定紅星二場為國家“九五”第二批優質棉良種繁育基地,種子加工廠為該項目的一個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