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物資供銷(1 / 2)

一 管理機構

建場初期,十六師四十七團搞軍墾開荒生產,部隊實行供給製。1953年改番號為農五師十三團,後勤處改為供給處,全團物資供應由供給處負責。1955年,供給處改稱物資供應股。1962年,供應股改為經營管理股,股長喬潤柏,業務人員4名。1970年,經管股又改為後勤處,處長劉成銘,設會計、出納、保管員和生活物資助理員、生產物資助理員,還有駐哈密采購員。1978年,後勤處改為供銷財務科,幾任科長、副科長有劉成銘、蘇孟勳,設有成本會計、材料會計、生活資料會計、出納員、采購員、保管員。1984年撤銷供銷財務科,分別成立計劃財務科(簡稱計財科)和供銷服務公司(簡稱供銷公司)。公司經理副經理是郭仰儀、蘇富國、劉有滿,設生活資料會計、材料會計、出納員、保管員、采購員。1986年供銷服務公司又改為供銷科,幾任科長、副科長先後是孫樹楠、劉有滿、王恩信、任茂林,下設會計、出納、采購員、保管員。1993年,供銷科改為“紅星二場鄉鎮企業經銷公司”,公司經理孫樹楠,實行經理負責製,公司經理和會計由農場聘任,其餘人員由經理聘任,或由農場推薦再由經理聘任。1994年6月,鄉鎮企業經銷公司又改稱供銷科,科長孫樹楠。

二 物資供應與管理

20世紀50年代,軍墾農場物資種類包括生活物資、生產物資、基本建設物資,還有軍械物資。1953年建場初期由供給處統一管理生活物資與生產物資,由農五師統一調撥,隨領隨發,實行供給製,根據需要去團部領取。直到1955年,物資管理仍然鬆散,有的連隊隻要連隊領導寫個便條,派個戰士就到團部後勤處領東西。到1956年,初步實行計劃供應,加強對物資的管理,對物資進行了分類,建立了材料核算和報銷手續,以滿足成本核算的需要。

1955年,農五師十三團初步把物資供應工作納入計劃供應軌道,生產連隊根據年度生產計劃來編製物資需求計劃,團後勤處則按照計劃供應物資。從此,樹立了成本觀念,打破了生產物資管理上的“供給製”。但一開始還是不行,有些連隊派保管員帶著連長的章印到團後勤處,現作計劃,等著批準領東西,不懂規則的事經常發生。後來,又在加強材料管理和建立領發製度的同時,對基建物資材料和農業生產物資進行了劃分,分開設置倉庫和賬本,還對倉庫采取了安全措施,添置滅火器。各連隊都有簡易材料庫房,建立工具領發登記簿,戰士(職工)領工具時要由班組長蓋章後發給,團後勤處采取先辦“領發單”後發物資的方法,消除了打便條現象。

1955年以後,在物資倉儲管理上,團部後勤設有總庫,各連隊建立了分庫。當時,在農業合作化高潮影響下,農業生產物資相當緊缺,不得不打破“上領下發,依靠師裏”的領發物資供給製的供應方式,開始對外找貨源,采取向哈密當地貿易公司、供銷合作社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訂購農業生產所需的工具材料。甚至需要拉關係搞“讓購”(把其他單位已經訂妥的物資,讓給一部分)。同時,各生產連隊都十分重視對生產工具進行改裝和打造,對小推車、鐮刀、木鍁、抬把和車軲轆,由鐵木工組製造。

50年代,農場後勤物資管理發展分為兩個階段:

建場初期(1953~1955),農五師十三團執行的是“供給製”管理;1955年以後,十三團(紅星二分場)打破舊製度,建立了物資計劃管理和計劃供應製度。這個階段,為紅星二場後來的物資管理發展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