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二場曆年幹部狀況統計。
三 幹部管理
(一)管理機構
部隊進疆後,四十七團黨委下設幹部管理處,統一管理黨內外幹部業務工作。1953年改為幹部處。1959年改為人事科。1961年撤銷人事科,原所管理的職工、勞動工資與幹部工作分離,政治處內設幹部助理員。1970年6月1日紅星二場更名為二一四團,政治處內設幹部幹事,管理幹部業務。1992年成立組織科,幹部工作由組織科負責管理。
(二)分級管理
部隊進疆屯墾戍邊後,幹部任免權限,正連、營級幹部由師一級任免,團任免副連級以下幹部。198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為適應經濟體製改革的需要,實行“簡政放權”,按“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則,進一步下放幹部管理權限,對幹部錄用、招聘、調動及科技人員的定級等審批權限作了調整,凡屬團一級管理的科級和相當科級幹部職務以下的幹部,任免權限下放到團場。
(三)幹部管理製度
1953~1966年,根據農五師及哈管處的要求,要做“三同”幹部,幹部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機關幹部、連隊幹部都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幹部的勞動進行考勤記載,將每個幹部勞動所完成勞動日逐個進行造冊統計,團場幹部彙總上報師、處。1984年以後,建立年終考評製度、幹部“評先選優”製度、幹部請假銷假製度等行之有效的管理製度。
四 幹部培訓
1949年11月,四十七團成立輪訓隊(營級),隊長劉金印,教導員米文魁,副隊長楊生金、段煥章,軍事教員姚延文。輪訓隊的主要任務是培訓連、排幹部,每期30~40人,學期1~2個月。學員任務是學軍事、學政治、學文化。1954年兩名幹部(男女各1名)考上八一農學院。1955~1960年,派出10多人到兵團農學院短期培訓,學農田水利4人,學農學3人,學畜牧3人。1963年農場為了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水平,保送一名幹部到哈爾濱農學院學習兩年,取得大專文憑,當上工程師,為紅星二場農機革新起了積極作用。
1990~2001年,全場在職幹部培訓情況:兵團黨校學曆班5人,崗位培訓15人。石河子大學大專班畢業3人,兵團教育學院大專班35人,新疆教育學院大專班5人,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大專班15人。農十三師(原哈管局)黨校一年製班畢業11人,兩年製班畢業25人,取得大專文憑的114人。2001年,全場大專以上的幹部169人,占幹部總數337人的50.1%。另外在師、局黨校三個月以上短期輪訓的35人次。
五 老幹部工作
紅星二場原是一個老軍人、老幹部多的農場。1987年有職工2652人,退離休工人560人,離退休幹部87人,其中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老幹部計61人(符合離休條件尚未離休的還有5人)。離休老幹部中,享受副團級待遇者7名,營連級幹部30名,其中老紅軍1名,老八路戰士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