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兵隊伍
1950年3月,四十七團隨六軍十六師進駐新疆哈密後,一直保持著部隊的組織形式。1952年剿匪工作勝利完成。1953年四十七團開荒建場,屯墾戍邊。1954年幹部配發槍支、彈藥以維護連隊治安和保衛生產成果,部隊人員以民兵的組織形式存在。
1965年12月,紅星二場成立值班連,王殿臣任值班連連長,車光輝為副連長,王敬勘為副政治指導員。另外還有2個普通民兵連和一個獨立排。1975年,撤銷值班連,建立民兵營。1976年,基幹民兵營有三個連,基幹民兵是年齡18~28周歲,身體、政審合格的農場青年。1978年,李宗才被哈密軍分區評為民兵工作先進個人。1984年紅星二場組成民兵應急分隊,應急分隊由退伍軍人和黨團員組成。
1992年6月,紅星二場民兵營獲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自治區人民政府、新疆軍區頒發“紅星民兵營”榮譽稱號。1995年,兵團哈管局任命趙木森為哈管局民兵應急營營長。
紅星二場武裝部每年還為民兵訂了《中國民兵》、《國防》、《西北民兵》等雜誌,以使民兵們了解全國的民兵工作信息,增加其國防知識。1999年被兵團軍事部評為“先進武裝部”。
1990~2001年,其中有6年連續榮獲師(局)評給的“民兵工作先進人武部”榮譽稱號。
二 民兵訓練
1965年,紅星二場成立了民兵值班連,值班連大部分由退伍軍人組成;其他民兵大部分來自各農業連隊青年職工,一邊生產,一邊訓練。在60年代訓練主要以射擊為主,訓練項目有投彈練習、隊列練習、兵器的使用與保養、戰鬥動作、戰術的練習等。
1970~1990年,紅星二場民兵進行了各種軍事訓練。
1992年,紅星二場民兵開展“學雷鋒,樹新風”活動,全營做好事475件,11名民兵組成學雷鋒送溫暖小組,繼承老傳統,為軍烈屬做好事54件,拉沙運肥40餘畝。在植樹造林中,共植樹32460株,三連民兵營造了一條青年民兵林,植樹3247株。在5月份棉花補苗和放苗中,民兵組織又發揮出生力軍的作用,計出工925人次,放苗、補苗500餘畝。
1996年,紅星二場成立“興武液化氣站”,以勞養武,方便職工群眾。
1997年,紅星二場武裝部被兵團軍事部評為“以勞養武先進人武部”。
2000~2001年,紅星二場民兵進行了各種練兵活動,以提高維護穩定、屯墾戍邊(簡稱維穩戍邊)能力。
三 民兵武器管理
1974年以前,武器管理是采取發放到各民兵排,由排長負責管理。排長由各行政連連長兼任。排裏動用武器均要由農場武裝部門批準。
1974年以後,將存放在各連隊裏的武器全部上繳農場。當時沒有武器庫,武器存放在職工集中住宅區的兩間宿舍內,統一管理。後來農場專門設置武器存放庫,並派專職哨兵看管武器庫,訂立製度,定期對武器彈藥進行點驗和擦拭。
1980年,紅星二場修建四間武器庫房,武器庫設有自動警報器。紅星二場將全場武器、彈藥全部存放在新建武器庫裏,製定了武器出入庫登記製度、武器庫哨兵責任製、武器擦拭、保養及庫房清潔衛生製度等。
1982年4月,兵團恢複,紅星二場武器庫被哈管局評為先進武器庫。1986年,紅星二場武器保管優良,獲兵團“優秀單位”稱號。至1987年底,紅星二場民兵武器庫撤銷,從此,紅星二場不設武器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