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4章 民族(1 / 2)

一 民族結構

紅星二場人口由10個民族組成。2001年全場總人口7386人,其中漢族7255人,占總人口的98.23%。少數民族131人,其中回族36人,占總人口的0.49%;土族43人,占總人口的0.58%;壯族17人,占總人口的0.23%;哈薩克族11人,占總人口的0.15%;土家族9人,占總人口的0.12%;苗族6人,占總人口的0.08%;蒙古族5人,占總人口的0.06%;藏族3人,占總人口的0.04%;侗族1人,占總人口的0.01%。2001年全場少數民族人口比1964年增加0.83%。

紅星二場的人口以漢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以上,成員來自全國各地,他們與其他少數民族一道,在幾十年屯墾戍邊、並肩戰鬥和共同生活中,相互交流學習,相互影響融合,既有沿襲又有變化,形成具有軍墾特色的生活習俗。

二 漢族習俗

(一)衣食

50年代,職工著裝大部分為綠色軍裝,穿軍用球鞋。60~70年代,著樸素便裝,多為中山裝和工作服。80~90年代人們西裝革履,衣服色調五彩繽紛,服飾變得新潮,衣料、款式講究高檔化、多樣化。

北方人主食愛吃麵食,南方人愛吃米飯。50年代初期實行供給製,連隊辦食堂,戰士吃大鍋飯。1956年實行工資製後,實行分餐,按量供應,粗糧多,肉、食油供應少。80年代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後,食堂停辦,各家起灶,戶戶挖菜窯貯藏冬菜。90年代,職工在冬季可吃上溫室青菜,菜窖日漸減少,來自天南地北,口味各異的人們做上自己喜歡吃的家鄉菜,麻、辣、酸、甜,各顯特色。

(二)住行

屯墾戍邊初期,條件艱苦,住地窩子。60~70年代,建土木結構平房居住。80年代,實行職工住房製度改革,將公房折價歸個人,職工自建住房,興建磚木、磚混結構平房。住房有院有園。90年代搞小康連隊建設和場部小城鎮建設,職工自建房屋更加適用、方便、美觀。到2001年,場部附近有150戶職工住進了水、電、暖齊全的樓房,農場職工安居樂業。

50~60年代,自行車不多,出門多步行。學生上學,一天來回走好幾公裏。70年代興建砂石公路,自行車增多,行路、上班多以車代步,學生上學也騎自行車。80年代,修柏油路,交通更便捷。人們進城有客車、摩托車。90年代學生上學,農場派大客車接送。

(三)婚姻

50年代初期,部隊男性多,女性少,組織上關心指戰員的婚姻大事,有計劃地逐步給予解決。多由組織安排,領導介紹,做思想工作,男女雙方同意則結婚。婚禮隆重而節儉,由單位主辦,領導人主婚,公家給房,雙方兩床一並即可。60年代以後,農場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結婚,喜婚日,不請客,不擺席,同事、親朋送些茶杯、暖瓶、麵盆之類算是賀喜,吃喜糖、瓜果,以茶代酒。“文化大革命”期間,贈毛主席語錄、毛主席著作和毛主席像章。80年代後,婚禮越辦越隆重,青年結婚購置高檔家具,新潮服裝,拍結婚照,舉辦婚宴,少則幾桌,多則十幾桌,幾十桌。被邀者送“紅包”,由10元、20元,逐漸增到50元、100元、200元甚至更多。迎親、送親者也由拖拉機發展到小轎車。90年代,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倡婚事新辦,但也不乏大操大辦者。

(四)節日

除重大節日,如元旦、“三八”婦女節、“五一”國際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外,傳統的春節,俗稱過年,門貼春聯,人穿新衣。大年除夕夜吃團圓飯,長輩給孩子發“壓歲”錢,農曆正月初一吃餃子或湯圓,看社火,放鞭炮,互相拜年,祝福萬事如意。人們一般從農曆正月初一延續到十五“元宵節”,吃元宵、掛燈籠,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