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四十七團進駐墾區,指戰員模範地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認真學習和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同時向駐地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和人民軍隊的性質。全心全意為各族人民服務,大辦好事,幫助群眾挖坎兒井、鋤草、修渠、蓋房、打掃衛生等;還把節約的麵粉、衣服、鞋襪送給困難戶;戰鬥勝利所繳獲的牛、羊、馬、駱駝及帳篷等各類物資,分配給當地群眾,部隊得到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50~60年代,農場派出助社工作組,幫助二堡公社有計劃地培訓各方麵的人才,助社工作堅持三固定(定人、定點、定時間),幫助他們全麵規劃,因地製宜發展生產,取得了很大成績。農場衛生隊抽出部分醫護人員不定期到地方鄉村巡診、防病治病。平均每年為地方群眾治病300多人次。對來場就醫的群眾,熱情接待,隨到隨診、隨治療。病重住院的細心照顧,對確有困難的病人醫藥費采取緩、減、免的原則,受到群眾歡迎。1971年、1975年農場衛生隊抽調5名醫護人員組成醫療組,參加哈管處醫療隊到農村和牧區,走鄉串戶為巴裏坤縣、伊吾縣鄉民巡回醫療,達3個月之久。還為地方培訓了一批醫護人員。
80年代以來,紅星二場進一步貫徹黨中央提出的“統一、平等、團結、進步”的八字方針,牢固樹立“兩個離不開”思想。1988年,場黨委提出了創建“民族團結模範團場”的活動計劃,全場采取多級別、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民族團結、兵地共建活動,成效顯著。同年5月,兵團召開民族團結表彰大會,紅星二場被兵團評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
農場製定了“紅星二場同二堡鄉、西山鄉、園林場開展區域文明共建活動實施方案”,成立了兵地精神文明共建領導小組。趙木森任組長,工會、共青團、女工委、生產、財務、科技、宣傳、衛生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各基層單位也相應成立了由連長、政治指導員、工會主席、團支部書記、會計組成的5人領導小組,負責民族團結與兵地共建工作。各單位從實際出發,確定自己的共建點,主動與對方加強聯係。在兵地共建活動中,做到“五多”(有事無事多來往,大事小事多商量,節假日多走訪,矛盾糾紛多忍讓,換位思想多體諒)和“五互”(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諒解)。這“五多”和“五互”已成為兵地幹部群眾的行為準則。場鄉雙方互派幹部到對方掛職,節日聯合舉辦座談會,促進民族團結。
在共建活動中,紅星二場醫院領導登門拜訪二堡鄉醫院,雙方商議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夥伴關係,從醫療技術和業務上加強聯係。二場將1台大型X光機優價支援二堡醫院,並幫助收治附近村民住院看病,把病人視為親人。
1988年春節期間,場醫院住進了一位病重的維吾爾族兒童。小兒患幼兒肺炎、合並為心力衰竭及營養不良,持續高燒達40度,抽風、腸麻痹腫脹,呼吸極度困難,有時停止。其家長認為孩子沒救了,準備回家辦後事。院長李俊超會同醫護人員晝夜值班,守護在病兒床前,精心治療護理。醫生大膽采用了超劑量的有效藥物,護理人員為病兒灌腸、降溫、輸氧。經過17個日日夜夜的搶救治療,終於使病兒病情逐漸穩定。為了糾正病兒的電解質紊亂,李院長還從自己家裏拿來橘子汁配上氯化鉀溶液,一勺一勺地喂到小兒嘴裏,終於把孩子救活,治愈出院。病兒的家長感動地說:“為了我們的小巴郎,你們新年都沒過好。紅星二場醫院好!紅星二場醫院亞克西!”這次搶救民族病兒的事跡被《新疆日報》、哈密人民廣播電台進行了宣傳報道。1998年春節,一位名叫吐鮮古麗的維吾爾族產婦來農場醫院作孕檢,婦產科醫生蘇敏為其診斷為難產。當時正值年關,這位產婦心存顧慮,想回家待產。蘇醫生為其安全著想,一再勸其住院。孕婦留下了,而蘇醫生卻放棄了回家同家人過團圓年,從大年初一守候到年初三,終於成功地使這位產婦順產。吐鮮古麗一家人高興萬分,感激不盡,稱讚蘇醫生有“胡大”一樣的心腸。
1991年5月,為了把民族團結推向新階段,經場鄉共同商定,紅星二場與二堡鄉共同簽訂了《場鄉文明共建公約》。公約內容是:(1)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尊重兄弟民族的風俗習慣,學習兄弟民族語言文字;(2)堅持黨的“統一、平等、團結、進步”的方針,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牢固樹立“兩個離不開”的思想;(3)加強場鄉、連村之間的聯係。雙方領導每三個月交換一次意見,每半年進行一次座談;(4)按照“五互原則”實行橫向經濟聯合和技術合作,共同發展,共同進步;(5)本著“尊重曆史,照顧現狀,維護大局,互諒互讓”的精神,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及時妥善地解決各類爭議。做到小問題解決在基層,大問題場鄉共同解決。凡雙方達成的協議必須共同遵守;(6)搞好“三優一學”和“五好建設”,雙方相鄰的連村開展文明共建活動,場、鄉之間每年每人做1~3件好事;(7)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格依法辦事,教育各族群眾遵紀守法,及時妥善地處理各類民間糾紛;(8)每年五月份定為場鄉團結月,雙方各自檢查本公約的執行情況,並舉行各類活動。為落實公約,雙方開展“結對子”文明共建活動。二場的一、二、三、四連分別同二堡鄉的八、五、七、六村結成文明共建“對子”,雙方互相走訪、聯誼、座談,開展相互協作競賽活動。同年在建黨71周年活動中,紅星二場與二堡鄉共同排練一台節目,先後到哈密市政府、軍分區、哈管局和附近農場同台巡回彙報演出。工人同農民,漢族與維吾爾族同歌同舞,場鄉情、民族情融為一體,受到了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和讚揚。演出11場,場場爆滿,觀眾達萬人以上。
1992年5月,在第十個“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中,紅星二場三連與二堡七村協商,由三連投資5000元,七村出勞力,共同修建了一條長600米的“民族團結路”。水管所與二堡鄉共同出資,修了一條長800米的“民族團結路”。同月,紅星二場將哈管局下發的《民族知識題解》共207題及時翻印,分發到基層單位,組織宣傳學習,在此基礎上,5月20日,紅星二場舉辦了“首屆民族知識競賽”,並派隊於5月26日參加哈管局舉辦的競賽,獲得二等獎。同時,紅星二場將《民族知識題解》精印本贈送給二堡鄉,場鄉黨委共同確定,把學習民族知識作為一個重點,推動民族團結活動的開展,6月份共同舉辦了“首屆場鄉民族知識競賽”。市、局領導到會作了重要講話,哈密電視台、哈密報社為此做了報道。通過這次活動,進一步加強了民族團結,使“兩個離不開”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1995年9月,紅星二場被自治區評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
1996年3月7日,一場大風從早刮到晚,刮得天昏地暗,一位維吾爾族小巴郎迷失了方向,傍晚,他滿身灰塵地走到了二場六連漢族職工付會生的羊圈邊,急得直哭,付家人尋聲查看,發現了小巴郎,立即將其領到家中,全家人忙著給他洗塵換衣,端來飯菜讓他吃,問他情況,他說不清幾句漢話,隻會說10歲了,由於他又餓又累,大風耗盡了他的精力,他吃完飯便睡覺了。第二天,付會生一家到附近鄉村打聽有沒有人丟失了小巴郎?幾天過去了,也沒有打聽到小巴郎的家。付家一直按民族習俗,為巴郎單獨做飯菜。第五天,付會生將其帶到農場派出所,民警詢問後,得知他家可能住在花園鄉。但小巴郎已離不開付會生了,付又將其帶回家。老兩口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走到哪便將他帶到哪。這樣又過了三天,終於在花園鄉二大隊四小隊找到了巴郎的家,處於焦急、悲傷之中的一家人,聽說孩子有了下落,真是喜出望外,便將孩子接回了家。他們對付家感激萬分,逢人便說:“漢族兄弟亞克西!”“二場職工亞克西!”這事以“大風刮走了巴郎,刮來了民族深情”為題,在《哈密開發報》上報道了。同年,紅星二場學校與二堡鄉學校互結對子,開展“手拉手”活動,為二堡鄉學校捐款800多元,資助了4名失學兒童。2000年5月,紅星二場學校與二堡鎮學校成功地舉辦了“兵地聯合田徑運動會”,加深了友誼,增強了團結。
為加強場鄉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雙方協商訂立了“綜合治理協議書”,形成了場鄉聯防、群防、群治網絡。在“嚴打”鬥爭中,二場派出所幹警配合鄉派出所,一舉破獲二堡鄉積案15起,打擊了犯罪分子。
1996年6月,由場鄉主要領導牽頭,黨委其他成員參與,正式成立了“紅星二場與二堡鄉聯合調解委員會(簡稱聯調會)”,並在此組織之下成立了兩個村連級試點聯合調解委員會。各級調委會成員齊備,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堅持“誰主管,誰負責”。聯調工作做到了“六有”,即有計劃、有重點、有目標、有措施、有考評、有總結,一絲不苟地堅決把工作落到實處。為了把“聯調”工作納入法製化、製度化、規範化管理,二場陸續建立和完善了《紅星二場-二堡鄉聯調委員會工作規程》、《場鄉聯調聯席會議製度》、《重大矛盾糾紛快報製度、糾紛排查化解製度》、《民調台賬製度》、《聯調工作檢查考評製度》等一係列規章製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過試點,看到了充分發揮村連級調委會的職能作用,能及時有效地預防和化解種種矛盾糾紛,實現周邊地區安定團結。1996年6月至1998年6月,在農場黨委的直接組織協調下,兩年內就建立健全了場鄉10個村連級聯調機構,覆蓋麵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