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1章 農業科技推廣(1 / 1)

一 小麥施用稀土

紅星二場在70年代每畝施用30克稀土,隻需稀土成本費0.18元,人工費0.3元,提高小麥產量,淨增收入10元左右。推廣麵積29686畝,淨增收入296000元。

二 推廣新春2號小麥

1982年春,紅星二場從新疆農科院原子能研究所調購新春2號原麥種3500公斤,播種麵積160畝,產量400.1公斤/畝,總產64016公斤。1983年在2426畝麵積上擴大繁殖,平均單產不僅超過1982年產量,還出現了畝產500公斤的條田。新春2號小麥單株生產性能高,抗倒伏,穗大,口緊,品質好,對水肥條件要求不嚴,大麵積生產,增產潛力大,成為紅星二場的主栽小麥品種。農科所的劉顯棋、趙平、陳瑜等年年選穗,提純複壯,保持新春2號的種性,每年提供12500公斤一級良種,除滿足紅星二場自身需要,還大批為外地提供所需小麥良種。

三 春小麥、棉花作物普遍推行化肥深施和帶肥下種

小麥和棉花使用化肥深施和帶肥下種播種技術,使作物“胎裏富”,出壯苗,減少肥效揮發。化肥深施從1978年開始試驗,1980年全麵推廣。據千畝麥田試驗調查,深施尿素20公斤較撒施尿素22.5公斤增根2.5條,穗長增1.7厘米,穗粒數增2.2粒,穗重增0.24克,千粒重增3.9克,收獲穗數畝增8.2萬個,風幹根重增45.3%,生物產量增75.7%,經濟產量增29.75%,每畝盈利增23.37元。帶肥下種從1976年進行小區試驗,高粱茬地用10公斤複合肥做種肥,據調查,株高較對照株增高10厘米,次生根多8條,單株粒重增0.05克,千粒重增0.5克,增產15%。1977年大田試驗同樣取得明顯效果,苗色、株高、產量均較對照株為優。1980年全場大麵積推廣,萬餘畝春小麥單產在297.5~313.5公斤,較推廣前平均單產213.7~240公斤,增產23.4%~34.08%。

四 推行氯化鈣小麥悶種

小麥種采用氯化鈣悶種法處理,便有效提高小麥植株的抗幹熱風能力。

五 推廣地膜植棉

1982年,推廣地膜植棉,以提高地溫、保墒,滅雜草和增加畝株數。1997年,由窄膜改成寬膜,後又改超寬膜,播幅由二行改四行,又改為八行。為提高棉花產量,實行矮、密、早、勻、膜的措施。即矮品種,適當密植,早熟品種,下種均勻,必鋪薄膜。

六實施測土施肥,全層施肥,種子包衣,種子電場處理

采用測土施肥、全層施肥、種子包衣,種子電場處理等農業科學技術措施,能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產量。

七 實行節水農業

2000年,農田安裝噴灌設備,有600畝為湧泉灌。2001年,在三連西一鬥324畝地塊推廣棉花膜下滴灌,節水經濟效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