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氣象
(一)氣象觀測概況
紅星二場的氣象觀測最早起於1954年4月,在三支渠西十四鬥(現新東食品廠內)成立氣象觀測哨,由佘友全、馬永清任氣象觀測員,係統地記載了50~60年代的氣象資料。
1978年,恢複氣象觀測,在十二連(原民兵連)建立氣象站。
1980年,氣象站搬遷到農科所,工作人員有3人。氣象預測手段由過去人工測繪逐步向電子自動化發展。2000年3月,安裝了氣象衛星地麵接收站,使用了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係統(MICAPS),可自動生成預報業務管理數據,使天氣預報準確率有了較大的提高。當年,氣象站的單收站與地麵人工觀測同時進行,開展了氣象旬報、月報、年景預測與分析、氣象中長期預報等。2001年還增加了春季氣象信息統計表(每5天發布)、五天天氣預報項目。2002年,氣象員由2人增加到3人,氣象站增加了大風警報、降溫警報、大降水警報、初霜、終霜預報等短期預報項目。初霜、終霜預報的準確率由以前的50%提高到2002年的80%,為農場農業生產及防災、減災提供決策依據。當年,兵團投資28萬元將紅星二場氣象站的單收站、地麵人工觀測站西遷500米,建立自動氣象站。工程於當年8月1日動工,10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紅星二場氣象站短期預報和中長期預報主要通過農場廣播和自辦的《哈密墾區氣象信息》向全場及農十三師各農牧團場發布。
紅星二場氣象站建立24年以來,氣象基礎資料完整,觀測技術數據的準確率逐年提高,豐富了本地區氣象服務項目,努力提高短期氣候預測和中短期天氣預報準確率,尤其突出抓好災害及異常天氣預報服務工作,起了積極作用。
總之,紅星二場氣象站多年來,努力開展規範化、標準化、多樣化的業務項目,為農十三師各農牧團場提供準確的氣象信息、氣象預報,為全師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做出了一定貢獻。
(二)2001年紅星二場氣象站服務內容
1.備耕期(3月中旬至4月上旬)
2月上旬前,發布棉花氣象年景預報[棉花氣象係列化服務編號(1)];通過媒體發布土壤溫度及5厘米、10厘米地溫實況;播前10~15天發布棉花播種期趨勢預報[棉花氣象係列化服務編號(2)]。
2.播種出苗期(4月上旬至5月上旬)
密切關注播種期間的天氣變化,對如下天氣要提前24~72小時做出較準確的預報:大風、沙塵暴天氣;低溫、連陰雨天氣;突然的急劇升溫;霜凍出現的時間,要在天氣發生前、後期隨時隨地提供情報、預報服務。
3.出苗、現蕾期(4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
定苗後,發布棉花苗期天氣情報,滾動式發布霜凍預報,病蟲害發展的氣象條件監測、預測[棉花氣象係列化服務(3)];5月下旬至6月上旬發布棉花頭水期預報[棉花氣象係列化服務(4)]。
4.現蕾—開花期(6月上、中旬至7月上、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