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4章 紅星二場教育概況(1 / 1)

1956年3月,農五師十三團成立子女小學校,校址在現紅星二場醫院所在地,當時設一至三年級,隻有簡陋的幾間校舍。1958年,子女小學遷到場部以北5公裏處的水管所。1960年,學校辦成完全小學。1961年,子女小學遷回到場部原址。1966年開辦初中,紅星二場子女小學更名為紅星二場子女學校,校址遷到場部以北500米處的現校址,辦成完全中學。1977年,紅星二場子女學校更名為紅星二場學校。1982年,農場中、小學生數達到曆史最高水平。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紅星二場黨委曆來注重教育,切實做到思想上關心、重視教育,工作上支持教育,經濟上投入教育。農場黨委將學校工作納入議事日程,每年專門討論學校工作2~3次,黨委常委分工負責,政治處主管,教育幹事承辦;領導關心、愛護教師,挽留和招攬人才,親自談話,做思想工作;關心教師政治進步,重視學校黨組織的發展工作;竭盡全力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即使在經濟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千方百計出錢投資辦教育,開展全場教育捐款活動,努力保證基本辦學條件和經費來源。當全場幹部、職工不能按時發工資,黨委仍設法克服困難,甚至貸款保證不拖欠學校教職員工的工資。實行集中辦學後,為解決高校較遠學生上學的交通問題,農場購買了3輛大客車,專門接送學生。1985年,紅星二場被評為“兵團尊師重教先進集體”。

學校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既教書又育人的原則,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人才作為學校的辦學宗旨,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堅持勤工儉學。1984年被評為哈管局“發展職工教育和勤工儉學先進集體”。1987年,紅星二場學校又被評為哈管局“文明學校”。1990年被評為“兵團教育督導先進集體”。1997年順利通過了兵團“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簡稱兩基)”評估驗收。以後,農場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增添教學所需的各項設施。1998年又通過了兵團“普室”(實驗室、圖書室)達標驗收。

紅星二場學校以鄧小平的“三個麵向”(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麵向現代化)為指導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農場培養了一屆又一屆留得住、用得上、素質好的人才。至2001年,已有10餘人走上了農十三師團場和處級領導崗位,基層單位已湧現出了一批自治區級的新長征突擊手,兵團級“十佳少年”;連隊有“承包大戶”、“植棉能手”、“科技狀元”以及各條戰線上的勞動模範;同時為高等學校輸送了400多名合格新生;有十幾人已經取得或正在國內外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有的已在省、市、廳、局及各大公司、大專院校和基層單位任職,發揮著各自的才能。

紅星二場重視“兩基”鞏固工作,場教育中心設在學校,主管“兩基”及成人教育,按照“兩基”要求,各項硬指標已全部達標,基本辦學條件做到了“八配套”(即教室、實驗室、圖書閱覽室、廁所、開水房、圍牆大門、運動場、勤工儉學基地),“三增長”(即教育事業費、學生人均教育經費、生均公用經費增長)。學校每年進行自查,並請農十三師教委督導室複督。

2001年,紅星二場學校在校生1464人,其中小學生1100人,23個班;中學生364人,8個班。教師71人,其中小學教師46人;中學教師25人。農場幼兒教育和職工教育均得到相應重視和發展。